中学教师资格证音乐(统考)

案例: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某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该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者的音色特点。”他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题目

案例: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某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该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者的音色特点。”他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教师教《宋定伯抓鬼》时,按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描写的宋定伯勇敢、机智的形象。一个学生发言说:“我认为宋定伯是虚伪的,他欺骗了鬼,鬼说了真话,所以被抓了。”
学生和老师都一愣,随即老师对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已看法的表现予以表扬,课堂活跃起来。老师放弃了原定教学设计,提出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面对邪恶之徒要不要也讲诚信呢?”“诚信策略应如何实施呢?”……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说明( )


A.教学内容是可预设的
B.教学内容是可生成的
C.教学内容既可预设又可生成
D.教学内容只可生成

答案:A,B,C
解析:

第2题:

案例:
赵老师虽然美术基本功不是很强,但是教学热情很高,整节课上,他不遗余力地大量示范,让学生模仿他的作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学生仍然画不好,教学效果不理想。
问题:请分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解析:
首先,在新课程下赵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师角色把握不正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赵老师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去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自主学习、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其次,赵老师的专业素养偏弱,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他的范画进行模仿。赵老师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深造,避免给学生造成误导。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3题: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从教学过程上看,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列选项中属于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

B、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

C、学生单独或同学们一块形成学习计划

D、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

E、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连续性


参考答案:ABCDE

第4题:

材料:
某教师教《宋定伯抓鬼》时,按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描写宋定伯勇敢、机智的形象。一个学生发言说:“我认为宋定伯是虚伪的,他欺骗了鬼,鬼说了真话,所以被抓了。”学生和老师都一愣,随即老师对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表现予以表扬,课堂活跃起来。老师放弃了原定教学设计,提出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面对邪恶之徒要不要也讲诚信呢?”“诚信和策略应如何实施呢?”……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
(1)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2)请对该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该老师处理学生回答与预设不同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也符合教学过程的科学要求.值得学习。
首先,该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还能因势利导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建立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其次,该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的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们就学生新颖的问题展开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的要求。
最后。讨论法是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加深理解的有效教学方法。李老师正是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正确处理学生回答与预设不同的现象。才能更好更精彩地完成课堂教学。

第5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某教师在《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了《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首先让同学们“说”西藏,讨论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的赞美。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3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5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答案:
解析:
(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为教学内容,但课堂上忽略了音乐本体,过多地讲解西藏相关文化,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地理、自然等课。
(3)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本专业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民族文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第6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准备在全市上一节观摩课,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他的教学设计是在该课的结尾让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这样写道:“通过齐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为祖国而学习的信念,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否恰当?说出你的理由。
(2)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通过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行的,但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违背了小结的特点。小结时既要紧扣时代精神,也要避免空洞说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历史为依据,最好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与知识、能力、方法等学习结合起来,加以适当的点拨或引申,避免在历史课结束时形成一个巨大的“现实尾巴”。
(2)第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历史为依据,最好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第二,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群体特质和个体差异。
第三,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更好的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7题:

某老师在《走进西藏》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青藏高原》等歌曲(5分钟),随后让同学藏,谈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今昔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的赞美和神往(35分钟),最后进行学唱教学(5分钟)。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3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6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6分)


答案:
解析:
案例教学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头重脚轻的错误。本应是唱歌课的教学,但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上,教学重点不突出。
在导人环节,播放《青藏高原》等歌曲,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相关教学,随后构讨论环节时间占用太多,虽然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对西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占用了学唱歌曲的时间,学生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学唱,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不能学会歌曲。
在教学时,应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分配好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良好而有秩序地进行。这位教师可缩减讨论环节,让同学们在课前对西藏的相关文化进行资料查阅,在课堂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的资料,使资源得到共享,既可以减少课堂时间的运用,还可以使学生对西藏的相关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接着应把大量的时间安排在学唱歌曲环节,应带着对西藏文化的了解,唱出对歌曲的感受。

第8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准备在全市上一节观摩课,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他的教学设计是在该课的结尾让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这样写道“通过齐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为祖国而学习的信念,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否恰当?说出你的理由。(7分)

(2)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9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第一小问是依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这名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首先要表态明确,再需要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进一步分析,需要结合这一目标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借鉴材料中这名老师的做法。

第9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
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2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6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答案:
解析:
(1)虽然本案例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是个很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出本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但是这名老师对这名男同学的回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做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3)如果我是这名老师,我会让这名男同学阐明自己的理由,并耐心向他解释清楚女低音与女高音的差别。真正帮助他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第10题: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问题,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要从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中获取反馈,以调整自己的课上活动设计
  • B、教学视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所以翻转课堂的视频应该放在教学平台上,没有技术条件,无法提供反馈
  • C、由于教师需要从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中获取反馈以调整课上活动,所以必须给老师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在课前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这就对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发布的时间有了一些要求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