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音乐(统考)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的人声音色特点”。教师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又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简述对案例的看法。

题目

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的人声音色特点”。教师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又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简述对案例的看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堂课是一节音乐歌唱课,主要是学习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此歌曲前提出问题并给出三个选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导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但是在此之后,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自认为正确的选项,不过教师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设时没有想过有这样的教学反馈,所以采用了不管不顾的方式,照既定方式把这节课上完了。教师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不仅伤害了师生感情,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
(3)根据本案例,我们也能想象,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喜欢回避那些已经显现在眼前的教学磕绊,或是根本不敢评论,殊不知巧妙运用评价策略,才能使教学纠结之处转变为教学新亮点,峰回路转,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评价回答者的正误,如有分歧可以再听一遍,直到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这才说明学生确实真正地听懂了、学会了,而不能置若罔闻或“绕道而行”。在教学中,我们不就是应该最关注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吗?我们运用应变的方法不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这一过程,顺利达到目的吗?这样想通了,豁然中觉得天空有云飘过,步子也变得轻盈起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提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解析。对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
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出来了。”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这是你个人的想法,我不这么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回答。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大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关于该教师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B.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注意
C.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启发式教学
D.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教学机智

答案:A,B
解析:
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直观式教学。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没有做到尊重学生。

第2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准备在全市上一节观摩课,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他的教学设计是在该课的结尾让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这样写道:“通过齐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为祖国而学习的信念,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否恰当?说出你的理由。
(2)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通过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行的,但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违背了小结的特点。小结时既要紧扣时代精神,也要避免空洞说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历史为依据,最好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与知识、能力、方法等学习结合起来,加以适当的点拨或引申,避免在历史课结束时形成一个巨大的“现实尾巴”。
(2)第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历史为依据,最好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第二,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群体特质和个体差异。
第三,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更好的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3题:

教师资格考试: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B、双向性

第4题: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茉莉花》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以演唱的形式表演了这首歌曲。学生从老师的演唱中感受到了民歌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请问,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创境法
B.演示法
C.启发提问法
D.讲授法

答案:B
解析: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有讲授法、创境法、启发提问法、设疑法、演示法等等: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的是自己演唱歌曲,学生感受,使用的是演示法来教学。因此正确答案为B。

第5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中,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师”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呀,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对以上教学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C
解析:
C项说法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及巩固知识环节。于老师因意外的蝴蝶事件引出词牌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机智的反应,也幽默地化解了突发事件。

第6题:

某教师教《宋定伯抓鬼》时,按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描写的宋定伯勇敢、机智的形象。一个学生发言说:“我认为宋定伯是虚伪的,他欺骗了鬼,鬼说了真话,所以被抓了。”
学生和老师都一愣,随即老师对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已看法的表现予以表扬,课堂活跃起来。老师放弃了原定教学设计,提出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面对邪恶之徒要不要也讲诚信呢?”“诚信策略应如何实施呢?”……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说明( )


A.教学内容是可预设的
B.教学内容是可生成的
C.教学内容既可预设又可生成
D.教学内容只可生成

答案:A,B,C
解析:

第7题:

在一堂鉴赏课上,老师让学生将梵高的作品和列维坦的作品同时展出,请学生体会感受,这种做法体现了( )。

A.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B.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C.运用对比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各自特色的理解
D.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

答案:C
解析:
互相对比式教学过程中比较法的使用,在美术鉴赏课上使用的比较广泛,而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第8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准备在全市上一节观摩课,课题是“新中国成立”。他的教学设计是在该课的结尾让学生齐唱《我爱你,中国》,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这样写道“通过齐唱歌曲《我爱你,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为祖国而学习的信念,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否恰当?说出你的理由。(7分)

(2)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9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第一小问是依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这名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首先要表态明确,再需要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进一步分析,需要结合这一目标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借鉴材料中这名老师的做法。

第9题:

在欣赏管弦乐作品《彼得与狼》时,老师引导学生听辨并说出不同的乐器,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重点是()。


A.熟读

B.和声

C.音色

D.调性

答案:C
解析:
在聆昕中辨别不同乐器的主要方法就是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因此正确答案为C。

第10题:

课堂当中,教师请同学们采用分组的方式,运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方式分别代表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四个声部来进行节奏创编并展示。该名教师运用了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哪种音乐教学法中的教学内容()


A.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B.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C.铃木镇—音乐教学法

D.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答案:D
解析:
同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为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日本铃木镇一音乐教学法等。题干中的教师使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方式进行节奏创编,属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练习。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