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语文(统考)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

题目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片段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提供的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教学方案,用英文作答。
设计任务:请阅读下面学生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20分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案。教案没有固定格式,但须包含下列要点: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major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
·activities and justifications
教学时间:20分钟
学生概况:某城镇普通中学七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40人。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水平,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


答案:
解析:
Teaching Contents: A passage about online shopping.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①Students can master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②Students can lear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2) Ability objectiv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nd communicating abilities through class activities.
(3) Emotional objectiv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be not afraid of speaking English in class.
Teaching Key Points:
①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②Students can comprehe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Students can have a reasonable consumption online.
Major Steps:
Step 1 Pre-reading (6 minutes)
(1) Show som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have a discussion.
①Do you know how to buy something on the Internet
②Do you often buy things on the Interact
③What can you buy
(2)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Justification: This step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t them know the topic of this reading class.)
Step 2 While-reading (8 minutes)
(1) Fast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is short passage quickly in oneminute, and then conclud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sk students to examine their forecasts and conclude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ssage.
(Justification: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skimming ability in this step.)
(2) Careful reading
Let students read this passage carefully again.
Show the table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bout the online shopping. Then ask some studentsto share their answers.

(Justification: Different ways of exploiting the text can help students not merely to cope with one particular textin class but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strategies and reading ability.)
Step 3 Post-reading (6 minutes)
Choose two volunteers to have an interview about online shopping. One student acts as interviewer and the otherinterviewe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needs to be used in this interview.
(Justification: Students have the interview in their own way, which helps to make practical use of what they learnin thi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第2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设计二?
问题:?
(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

(2)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答案:
解析:
(1)设计一中,教师使用真实情景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
设计二中.教师纯粹是为了讲授知识.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2)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化学实验、化学史、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等为素材。选取素材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处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模块对教学素材的复杂程度、功能价值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素材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再次,对于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建构;最后,素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3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第4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
(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
(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答案:
解析:
(1)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该实验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演示实验中的手)时,会在不透明物体背后形成一个黑暗区域,从而形成影子(实验中的手影)。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今天,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和大家一起再次领略这个故事。
(播放手影戏:农夫与蛇的故事。通过手影戏中精彩绝伦的表演,向学生展示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的形象,创设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师:视频中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是哪位高超的“演员”呢?
生:视频中的故事不是通过某位演员呈现的,而是通过手影呈现的。
师:看来大家对于手影戏并不陌生。那么,大家想不想尝试一些简单的手影形象呢?比如:老鹰、天鹅、孔雀、狗、山羊等。
生:纷纷尝试各种手影形象。
(农夫与蛇的手影戏激发了学生尝试手影表演的兴趣。此时,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纷纷动起来,可以深化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手影动作,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使课堂井然有序)
师:同学们表演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形象,假以时日并勤加练习,相信同学们的手影技艺也会愈发精湛。那么,大家知道手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后会形成黑暗的区域,说明光应该是沿直线传播的。师:是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
家能够列举出来吗?
生:雾天开车时,发现汽车前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老师翻PPT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也是直的。师:大家非常棒,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在空气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水中光会沿直线
传播吗?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验证吧。
(教师演示在盛水的玻璃槽内水槽滴几滴牛奶,用激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在水中的光线也是直的。
师:那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是的,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叫作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5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观察保险丝的作用”是为了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保险丝在家庭电路中是如何做到保护电路安全的,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对于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也能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安全用电是很重要的,而安全用电的前提是要防止电路中电流过大。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摇头)不知道。
师:那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说过保险丝?
生: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介绍保险丝的材质特点、作用、连接方式等)在电流较大时,与导线相比,相同时间内保险丝上必须产生更多的热量。根据焦耳定律Q=FRt,保险丝与导线串联,电流相同,所以保险丝的电阻应远大于导线的电阻。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保险丝的材料呢?
生:应采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材料做保险丝。
师:那么连接方式呢?
生:保险丝与用电器必须串联才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值得表扬!

第6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
  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成语填空:千____ 万缕 锦____ 前程 牛郎____ 女 衣____还乡 ____ 入扣 花拳____腿
  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他们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
  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考古小组的同学搜索学习网站揭开楼兰文明消失之谜。
  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地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商人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如果你从中原出发,可以带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归来的时候,你应该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销往中原才能赚到钱?
  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讲述: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对丝路畅通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成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盼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
  视频“丝路集锦”: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片段、新丝路模特大赛片段、舞剧《丝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丝路旅游宣传片的片段。
  (二)张骞通西域
  导入:鲁迅说过,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其中开通丝绸之路的先驱是谁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短片《张骞“凿空”》。
  提问:片中有这样的情节,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如果你是片中的那个孩子,你会恨你的父亲抛下你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汉朝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课堂小结:
  课件:报纸上有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扫描制作)
  思考:通过重走丝绸之路活动的所见所闻和学习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功,你认为丝绸之路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吗?如果你成为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田的认可?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此题即是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无须面面俱到,说清思路即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延伸:
  课件: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
  思考:丝绸之路在X-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l0900千米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丝绸之路已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行进在这条古路上,但同一条路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奇思妙想,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开发大西北、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开发光能发电等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应予以赞扬。
  作业布置:
  在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以“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等任一标题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新疆农业问题”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
(1)为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哪些地理图片配合讲解?(8分)
(2)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2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新疆地区的地形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光照等值线图、河流和绿洲分布图、交通线路图等。 (2)优点:探究式教学法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通过探索、研究来获取知识,着眼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它适用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教学。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先呈现概念、原理的例证.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利用学生先前习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规则并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局限性:首先,它要求对一切已被前人研究、证明和总结的知识与原理,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直接探究去发现。探究式教学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方能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教学内容会很难,甚至不可能被设计成一整套探索发现过程供学生学习。
其次.教学所耗费时间太多,往往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
此外,探究式教学法对待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不强,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发现方案.效果不是最佳。
因此.探究式教学法只适合地理学科部分内容的教学。并且必须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6~25 题。

第 26 题 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D
原文写的是“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再结合“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故A项错误;原文为“近乎完整”,而非“完整”,故B项错误;原文“生命的希望”,不是指地球原始生命,故C项错误。

第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浮力不可直接测量得出,但是在本实验中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浮=G-F,即可通过测量铝块所受重力及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间接得出。“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是测量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
(2)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第10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本教学片段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2)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①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②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③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④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