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问答题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目
问答题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①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②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③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④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水土流失?举例说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正确答案: 所谓水土流失是指某一地貌单元内的地表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在外营力(包括水力、重力、冻融及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主要危害表现如下:
(1)加速土壤的退化
土壤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土壤侵蚀破坏了土地资源,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脊薄进而发展到砂化、石漠化、裸岩化,从而丧失了生产能力,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砂化、石砾化现象严重,障碍因素多。
(2)造成水打沙壅(淤积湿地水域)
淤积河流、湖泊、水库和建筑物,导致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交通等效益降低,调蓄洪水能力显著下降,使洪涝灾害趋于频繁。
(3)破坏交通和建筑设施等
因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港口的淤积,致使航运里程和泊船吨位急剧下降,而且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山体塌方、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交通中断,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4)污染环境
环境污染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恶果。①固体径流产生水面污染;②残留农药及其它污染元素随水流失进入水体(容泄区)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放大作用产生污染为害;③可溶性养分流失进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等。
(5)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水土流失引起的不易察觉和统计的潜在危害,如气候的恶化,水旱灾害的加剧等,具有更为严重的破坏性。
(6)水土流失加剧,诱发地质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诱发山区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7)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于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而且逐渐形成了中上游地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导致下游地区“越险越加,越加越险”,表现出生态恶性循环,经济恶性循环,社会发展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水土流失成为贫困的根源。目前,黄河上游306个县有207个是国家级和生计贫困县,贵州省到现在尚未脱贫的县,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5%以上。这种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是非常严重的,已经给人民生活、生产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必须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第2题: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第3题: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那些?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
三是导致贫穷
四是恶化环境。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我国目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现在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沙太多,现在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几条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约20%以上的泥沙淤积于水库。据有关专家预测,照此下去,再过50年,长江流域的一些水库都要淤平或者成为泥沙库。

  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当前,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江、河湖(水库)水质的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则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仅很大,而且还具有长期效应。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到。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第4题: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第5题: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其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矿井火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使井下人员中毒;(2)使矿井局部或全部停产,直接影响矿井正常生产;(3)引起瓦斯和煤尘爆炸;(4)封闭火区,冻结大量可采煤量;(5)烧毁设备和煤炭;(6)扑灭井下火灾,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7)产生火风压,破坏通风系统,扩大事故,并给扑灭火灾带来困难。

第6题:

什么是农田杂草?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一切非栽培植物。它们能在农田中不断自然繁衍其种族,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形成。
危害:
一、恶化农作物的生态环境。
1、遮光降温,妨碍作物生长;
2、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
3、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第7题:

强电场对带电作业人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带电作业人员在强电场中有不舒适的感觉,如"电风"、"麻电"等现象;
(2)长期从事带电作业的人员在生理上的反应。

第8题:

台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开展防台和抗台工作?


正确答案: 一、积极防范,有备无患
二、全员参与,防范损害
三、不断改善仓库条件
四、仓库抗台

第9题: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工业毒物对人体危害太要表现在:
(1)破坏中枢神经系统;
(2)损伤呼吸系统;
(3)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液系统的病症;
(4)损坏肝脏和腹痛;
(5)肾功能衰竭;
(6)皮肤溃烂;
(7)损伤骨骼。

第10题:

土地退化的危害有哪些方面表现?


正确答案: (1)土地退化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地资源数量的减少。
(2)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土地退化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对农业的危害;对水利、交通和城镇设施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