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题目
问答题
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结合作品,论述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故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
(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第2题:

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正确答案: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第3题:

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了建安风骨的意思。()


标准答案:对

第4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5题: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世说新语》


正确答案:忽忆戴安道

第6题:

左思的()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正确答案:《咏史》

第7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折《女神》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开创性贡献。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真正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并创立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从而成为诗坛一块划时代的界碑。
首先,《女神》开创了新诗积极浪漫主义先河。胡适等人尝试创作白话诗告一段落后,诗坛急需热情的鼓手再次敲响诗体解放的大鼓,此时,郭沫若受命于时代以异军突起之势兀立,用《女神》奏起了最强音。诗集中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对“美的中国”的瑰丽设想和对旧世界的诅咒,《天狗》、《梅花树下醉歌》里包容宽广的“自我”的灼热情怀和叛逆精神,《湘累》、《棠棣之花》里引发于历史和自然所构成的飞动的艺术世界,《晨安》、《匪徒颂》里震撼山岳的气势无不体现积极浪漫主义,展示理想、强化主情、驰骋想象等特质。同时,《女神》的浪漫主义又是和现实主义相通的,它的浪漫主义精髓吻合云蒸霞蔚、电闪雷鸣的“五四”精神。《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所有诗作就其内容的精神实质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映象和诗人心象的艺术升华,揭示出“五四”时期反抗、破坏、创造的时代精神。这些对于郭沫若之前的新诗人是无法媲美的。
第二,《女神》确定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它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实践了诗人要求“绝对的自由”的艺术主张。《女神》中的诗篇完全不受诗歌外在形式的约束,有的诗长达数百行,如《凤凰涅槃》,有的诗则短短三两句,如《鸣蝉》;有的诗铿锵咆哮、气势粗犷,有的诗则缠绵低语,情感细腻;有的采用诗剧形式,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有的则任凭情绪发泄,毫无章法。在打破传统旧诗格律的同时,《女神》中有些诗篇如《黄浦江口》仍保留较严谨的格律,对传统诗歌韵律进行创造性运用。《女神》注重诗的形式必须完全适于思想情感的流泄抒发,即使是创新,也不被某一种新的形式固定,而在尝试了多种诗歌形式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自由体诗新形式,这一创举在整个现代新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女神》的出版结束了一种旧的诗歌的时代,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的时代。《女神》无愧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奠基石。

第8题:

比较《荷马史诗》与其他军事题材作品的战争观,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做了热情的歌颂,没有涉及今人关于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无所谓正义与否。古今中外的其他军事题材的作品,对参战双方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原因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因而在战争中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中的英雄们更是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

第9题:

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 左思是西晋是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赋也写得很好。奠定左思在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还是他的诗歌代表作《咏诗八首》。左思生活的西晋是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门阀势力把持着政权,出身低微的人很少有机会受到重用。左思出身寒门,低微的出身使得左思很难跻身权贵之列,因此叙写自己在门阀世族社会里才能得不到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愤懑,变成了左思《咏诗八首》一个共同的主题。但左思的八首诗歌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的书写,诗人只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却是诗歌的中心之所在。
班固开创了“咏史”一体,而左思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极有建树意义的发展。在左思笔下,咏史诗真正实现了“诗”和“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的结合到了一起,从而使咏史诗自此以后体格一新。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