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下面是一次讨论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的目的各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结论,让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方案1:铁丝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破裂;方案2:硫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方案3:磷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

题目
问答题
下面是一次讨论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的目的各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结论,让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方案1:铁丝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破裂;方案2:硫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方案3:磷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颗粒;方案4: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说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2)请你对方案1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并说出是不是可以用细沙代替少量水,为什么?(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中,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来模拟形成酸雨,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6 。


正确答案:

36:SO2+H2O===H2SO3

第2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试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A

第3题:

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分别点燃一小块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正确答案:D

第4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氧气的性质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学生能够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化学视角是认识身边物质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化学研究物质时常常借助实验手段,实验中可以使用对比等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是
有目的、有序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3)图1中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差,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
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的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
③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5题:

下列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B.进行试验时,要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2的位置,再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中以便收集气体
D.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不能用手拿着酒精灯,要将酒精灯放在适宜的位置

答案:C,D
解析:
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后,应该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移酒精灯,防止使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因此A项错误;实验时,试管夹应该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非1/2的位置,因此B项错误。

第6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第7题:

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

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各是什么,是不是可以用少量

细沙来代替水?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降低温度,吸收五氧化二磷(不可用细沙代替)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可用细沙代替) (3)在氧气中燃烧: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不可用细沙代替)

第8题:

(3)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应预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铺一层细沙(或倒入少量水)

第9题:

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下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装置Ⅰ完成的实验是( ),实验装置Ⅱ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装置Ⅰ还可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用实验装置Ⅲ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其作用是( )。
(3)通过Ⅳ、Ⅴ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出两点即可) ①( )
②( )。


答案:
解析: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浓硫酸。
(2)氢气或氧气,排尽集气瓶中的水;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 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3)① 燃烧匙要由上而下缓慢的伸入 ② 实验过程中要环保。

第10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3:Fe加入CuS04溶液中是否有Cu生成
方案4:Cu加入FeCl3,溶液中Cu是否消失
巩固提高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3)从评价类型来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答案:
解析:

(2)根据化学原理,方案2和方案3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食醋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很少,现象不明显,所以方案2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