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题目
问答题
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讲到《离骚》的时候,教师拓展延伸学生理解祭祀歌,战国中后期,屈原根据民间祭祀歌所加工而成的作品是( )

A.《九章》
B.《九歌》
C.《天问》
D.《招魂》

答案:B
解析:
B选项,《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实际,故排除。

C选项,《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故排除。

D选项,《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2题:

屈原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A、《离骚》
  • B、《九歌》
  • C、《九章》
  • D、《天问》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面哪篇不是屈原的作品:()

A、《九歌》

B、《九章》

C、《离骚》

D、《招魂》

E、《子虚赋》

F、《天问》


本题答案:E

第4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1)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2)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4)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5题:

《国殇》选自于()

  • A、《九歌》
  • B、《九章》
  • C、《离骚》
  • D、《天问》

正确答案:A

第6题: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其中《九歌》包含11篇浪漫主义抒情诗。()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屈原《涉江》选自他的《()》

  • A、天问
  • B、九歌
  • C、九章
  • D、离骚

正确答案:C

第8题: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有____

A、《离骚》

B、《天问》

C、《九歌》

D、《九章》

E、《九辩》

F、《九叹》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离骚》、《九歌》等作品,多以瑰丽奇幻为其主要特点,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九章》各篇主要是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但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

第10题:

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正确答案: 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进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了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全篇均为七言句,显示了整齐之美,增加了诗的表现力。句中使用“楚辞”中常见的语气词“兮”,使诗句更具节奏感,更有力。所以清代学者戴震说该篇“通篇直赋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