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请问你是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人吗?请说明理由。

题目
问答题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请问你是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人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这句话的意识是:来到了一定不要放弃的是时运,遇到了一定不要错失的是机会。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机会,把控时机。
在一生中,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是有了理想和目标并不意味着成功,光努力奋斗也不能成功,成功还需要外部条件,时运、机会就是成功的外部条件,是导致事物发展新突破的偶然机会。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的积极方面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习总书记也说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这句话也强调了机遇的重要性,努力奋斗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机会、把握机会,把偶然机会变成必然的事实的过程。正所谓“强者创造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愚者失去机会。”只有善于把握机会,能够把控时机,我们才能在面对人生路途中的每个节点时,有能力更好地前行。
我认为,我是一个能够抓住时机的人。在上大学期间,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公派学生去国外的知名大学进行深造,我非常渴望得到这个机会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在院内名列前茅,考核条件也基本符合,但是由于我的口语水平不高,在进行面试时分数很低,当时我很沮丧,以为自己成绩很低就没法通过了,而此时和我遭遇相似的很多伙伴都放弃了,我也因此有些动摇。当时正好赶上国外一些大学生来华访问学习,学院将这批人交给我负责的社团对他们进行照顾。我知道靠自己每天独自练习是无法短期内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的,不如利用这次接待他们的机会,多和他们接触,在接触中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因此,在为期一个月的接待时间里,我一直陪在这些外国友人身边,帮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每天都和他们进行英语沟通,并且借助他们第一次来中国,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话题都感兴趣的契机,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用英语和他们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而他们也帮助我进行了很多口语训练。一个月的时间,我既完成了学院交给我的照顾好外国友人的任务,也让自己的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终在一个月后的二次面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争取到了这个名额。
我想,每一次机会其实都是一次挑战,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想要抓住机会,那么做好准备工作才是关键。
罗曼•罗兰曾讲过:“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机遇不会重复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我想在未来的路途中,我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只有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去创造机会,把握机遇,才能当机遇来临的时候,狠狠地抓住,让自己更好地前行。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正确答案:考生可以从自己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写说明文、议论文,还可以写教学叙事、案例来说明教师教学中长善救失的重大作用。 例文(议论文): 长善救失与因材施教(由长善救失想到的…) 《学记》指出,学习者会经常发生四种失误,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问题,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有些学生浮躁,以至贪多,这样会造成虽博而不精的失误;有些学生拘谨,以至务求精深,这样会造成虽精而不博的失误;有些学生轻飘,以至务求速进,这样会造成虽长进却肤浅的失误;有些学生畏缩,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以至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半途而废的失误。这四种过失,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为师之道,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学记》总结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现代教学论中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二、辩证施教,化“失”为“善”,变短为长。 所谓“长善”,就是发扬某一类型学生的优点。“救失”就是纠正其缺点。学生虽各有其缺点、偏差。但与此同时也会各有其优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这样缺点自会被克服的。辩证考虑,四类缺点也隐含着学习的长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一类学生是兴趣广泛,学习效率高;第二类学生是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第三类学生是信心十足,进度快;第四种是学习有追求兴趣。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也就是化劣势为优势,变短处为长处。在学习中真正实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第2题:

翻译: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正确答案: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第3题: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下面哪一句名言与此话意思最接近?(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正确答案:B

第4题: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不可与也。


正确答案:沉;汗不出者

第5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思想出自()。

  • A、《论语》
  • B、《学记》
  • C、《孟子》
  • D、《师说》

正确答案:B

第6题:

荀子《修身》篇中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请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正确答案:“指责我而又恰当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良师;称赞我而又恰当中肯的人,就是我的益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贼子”。

第7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思想出自()。


正确答案:《学记》

第8题: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北宋()《代侯公说项羽辞》

A.苏洵

B.苏轼

C.苏辙

D.王安石


正确答案:B

第9题: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问题:请简要翻译上文。


正确答案: 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第10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

  • A、《中庸》
  • B、《论语》
  • C、《学记》
  • D、《说文解字》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