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 “大跃进”运动

题目
单选题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末,是()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凤阳,并火烧龙兴寺。


正确答案:高迎祥

第2题:

凤阳花鼓


正确答案:是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艺术。

第3题:

明中都皇故城和明皇陵位于我省( )

A、毫州

B、凤阳县

C、萧县

D、寿县


正确答案:B

第4题:

凤阳三年粮食产量: 1980年 粮食产量5.02亿公斤 1981年 粮食产量6.70亿公斤 1982年 粮食产量7.15亿公斤 按此趋势,农村改革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正确答案: 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第5题: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正确答案:A

第6题:

《凤阳歌》流行于安徽凤阳地区,但它与()在曲调上有一定的区别。


正确答案:《凤阳花鼓》

第7题:

结束了“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现象的是()

  • A、粉碎“四人帮”
  • B、恢复高考
  • C、实行包产到户
  • D、拨乱反正

正确答案:C

第8题:

假如你带领学生参观安徽省的凤阳县,请你分别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和1978年以来该地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凤阳县的农村发生巨大变革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8~1964年,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浮夸风空前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6~1976年,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1978年至今,农业产量犬幅度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9题:

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是谁的陵墓?


正确答案: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建,荐号英陵,旋改皇陵。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第10题:

凤阳三年粮食产量: 1980年 粮食产量5.02亿公斤 1981年 粮食产量6.70亿公斤 1982年 粮食产量7.15亿公斤 从凤阳的变化可见到农村改革的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