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动力是()。A 降雨B 山洪C 植被破坏D 干旱

题目
单选题
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动力是()。
A

降雨

B

山洪

C

植被破坏

D

干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如何?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地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地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什么是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如何?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地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地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3—10吨。二是荒山荒坡,大都用作放牧,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2吨;一旦草皮遭到破坏,土壤侵蚀量将成倍地增长。三是沟壑,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不断地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是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相结合的产物。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侵蚀,南方的崩塌。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在高寒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流失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华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及北方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其中以黄上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并随之流走大量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 【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 。 【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 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 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 ,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 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

  在165万km2的水蚀面积中,轻度83万km2 ,中度55万km2 ,强度18万km2 ,极强6万km2 ,剧烈3万km2 。

  在191万km2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km2 ,中度25万km2 ,强度25万km2 ,极强27万km2 ,剧烈35万km2 。

  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是1990年的遥感调查数据),没有统计在我国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积当中。

  1991年 中国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法》,为我国第一部专业水保技术法规,为我国水保工作者长期无法律依靠划上了句号。

  2005年 中国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第2题:

动力原则是指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动力的产生来自于物质、精神和( )。

A.集体

B.信息

C.生产

D.经济


参考答案:B

第3题:

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动力是( )。

A.降雨

B.山洪

C.植被破坏

D.干旱


正确答案:A

第4题:

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思想品格,是产生乐业的()。

  • A、服务质量
  • B、基本素质
  • C、职业行为
  • D、思想动力

正确答案:D

第5题:

(2010年)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动力是()。

A.降雨
B.耕作
C.风力
D.剥蚀

答案:A
解析:
降雨使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动力。

第6题:

以下不属于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的是?()

A.农业的基本动力

B.第三产业的基本动力

C.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

D.工业的基本动力

E.政策的基本动力


参考答案:C

第7题:

基本生产装置产生的动力,作为副产品核算,按照可变现净值、标准成本或固定价格从成本中扣除,本装置产生的动力类副产品可直接抵扣本装置的动力消耗。(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8题:

关于单级轴流式涡轮说法正确的是()。

A.冲动力矩是在喷嘴叶片上产生的,反动力矩是在叶轮叶片上产生的

B.冲动力矩是在叶轮叶片上产生的,反动力矩是在喷嘴叶片上产生的

C.冲动力矩和反动力矩都是在喷嘴叶片上产生的

D.冲动力矩和反动力矩都是在叶轮叶片上产生的


正确答案:D
冲动力矩和反动力矩都是在叶轮叶片上产生的,并且方向相同,叶轮就在这两个力矩的共同作用下回转

第9题:

以下的()是动力原理的基本动力。

  • A、经济动力
  • B、精神动力
  • C、物质动力
  • D、信息动力
  • E、信念动力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对()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 A、自然水土流失
  • B、人为破坏产生的水土流失
  • C、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
  • D、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