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赵树理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由于他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坚持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赵树理“经常以‘问题小说’来界定自己的创作,要到根据地农村和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学,对于他来说,只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的一种工具。他能创作出广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小二黑结婚》和《登记》,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着农村青年的婚姻大事;而他能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也正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农业生产关系的所变化带来的农村社会矛盾的变化。
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农村基层的生活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子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是土改时期的“农民故事”。《三里湾》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婚姻以及道德观念,批判的主要矛头,只是对准那些对农民危害最大的农村基层政权中“混入党内的坏分子”和蜕化变质的坏干部等。
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民。他在写小说时总是先读给农民听。只有农民听懂了,小说才能在“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让农民能够听懂,并有兴趣听,在表现手法和小说形式上就有意识地倚重民间文艺,特别是说书艺术的传统;而为了政治上的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又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工作任务,不能迁就大众娱乐口味。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理想。为此,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努力反映老百姓爱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群像,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三里湾》讲的是三里湾村的农业合作化,可小说的开头却是从村子东南角上两院相连的房子“旗杆院”说起的。从旗杆院的历史沿革,说到今天的用处:办公和扫盲,又从扫盲说到扫盲的教师范灵芝与马有翼,并由此带出模范青年团员王玉梅、玉梅的爹王宝全(外号“万宝全”)等等,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就慢慢展开了„„这就好像是民间说书艺人在讲农民身边的故事,讲到谁,谁就是故事的中心,作品的主角。情节的单纯形成故事的单线索发展,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细节的琐碎则如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农民的同感和共鸣。
与“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相呼应,赵树理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亦土亦新”的特点,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常常在朴素的日常口语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些当时农村中时髦的甚至是政治性的术语,他是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连成一体,混成一片,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表现出小说叙事的内在和谐和朴素自然。在赵树理小说中,特别擅长“对话”的运用。在他的小说中,对话,既是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人物重要方式。在《三里湾》的第八章“治病竞赛”中,通过有翼、灵芝与范登高老婆(灵芝妈)三人之间的一个“漫谈会”,不仅写出了有翼的憨厚、灵芝的伶俐,写出了这两个共青团员和回乡知识青年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区别,而且还写出了范登高老婆的觉悟与智慧。如:“范登高老婆提起从前的互助组比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大,大家的话头又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方面来。灵芝说:‘那时候要是早想出办社的法子来,大组就可以不拆散!’范登高老婆说:‘可不行!那时候人都才组织起来,什么制度也没有,人多了尽打哈哈耽误正事,哪能像如今人家社里那样,做起什么来不慌不忙、有条有理?’”令读者对这位身为“社长夫人”的农村妇女不得不刮目相看。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正确答案: 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陈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第2题:

赵树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和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在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的前提下,保留了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对传统小说以及说唱文学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比较好地适应了广大农村民众的阅读欣赏习惯。
(2)将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在故事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少有心理描写;叙事风格明快,简约。
(3)小说的语言是在北方农民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质朴明快、简洁生动且富于幽默感。

第3题:

结合平时的创作,试分析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正确答案: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波,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而质朴明快。

第4题:

为什么说《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小说?


正确答案: 《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描写细致,人物性格饱满,结构完整,感情真挚深沉,催人泪下。首先,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其次,深刻的心理描写。这部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另外,作品的“复调小说”结构特征也极为明显。

第5题: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善于创造典型人物。
2、情节结构严密紧凑。都以埃及社会革命为背景。
3、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例如大段的内心独白,大段的梦幻与联想。

第6题:

为什么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回忆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他晚年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是否有所改变?


正确答案: 汪曾祺之所以喜欢“回忆”,而且回忆“旧生活”之作相对写得比较成功,与他对小说的理解有关。他认为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那么,汪曾祺在北京那么多年的“新生活”难道是他“不知道”的生活吗?对此他曾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今年六十二岁,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按说熟悉的程度应该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对旧社会还是比较熟悉些,吃得透一些。对新社会的生活,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一个作家对生活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创作的自由。”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我写新社会的题材比较少,是因为我还没有较多地发现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他对旧生活比较热爱,而对新生活则比较厌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49年到发表《受戒》的1980年,新生活充满阶级斗争,汪曾祺虽然性格随和,“随遇而安”,但也屡受冲击,连写作的自由也完全失去。而旧生活虽然也有战争与苦难,但对生活于小康之家的汪曾祺影响并不大,至少他能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与思考。此外,旧生活是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的,而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汪曾祺的人格修养,也影响着他的审美趣味。因此,回忆旧生活就成为作家惟一的选择。   
当然,汪曾祺小说“回忆性特点”与他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年龄、心态即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定关系。他在《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一文中说:“经过长久的学习和磨炼,我的人生观比较稳定,比较清楚了,因此对过去的生活看得比较真切了。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你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它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又说:“一定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绪、情操、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于诗意。没有地方发表,写出来自己玩,这就是美学感情的需要。”
因此,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是有所改变,但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回忆。

第7题:

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正确答案: 赵树理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由于他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坚持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赵树理“经常以‘问题小说’来界定自己的创作,要到根据地农村和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学,对于他来说,只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的一种工具。他能创作出广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小二黑结婚》和《登记》,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着农村青年的婚姻大事;而他能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也正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农业生产关系的所变化带来的农村社会矛盾的变化。
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农村基层的生活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子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是土改时期的“农民故事”。《三里湾》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婚姻以及道德观念,批判的主要矛头,只是对准那些对农民危害最大的农村基层政权中“混入党内的坏分子”和蜕化变质的坏干部等。
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民。他在写小说时总是先读给农民听。只有农民听懂了,小说才能在“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让农民能够听懂,并有兴趣听,在表现手法和小说形式上就有意识地倚重民间文艺,特别是说书艺术的传统;而为了政治上的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又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工作任务,不能迁就大众娱乐口味。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理想。为此,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努力反映老百姓爱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群像,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三里湾》讲的是三里湾村的农业合作化,可小说的开头却是从村子东南角上两院相连的房子“旗杆院”说起的。从旗杆院的历史沿革,说到今天的用处:办公和扫盲,又从扫盲说到扫盲的教师范灵芝与马有翼,并由此带出模范青年团员王玉梅、玉梅的爹王宝全(外号“万宝全”)等等,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就慢慢展开了„„这就好像是民间说书艺人在讲农民身边的故事,讲到谁,谁就是故事的中心,作品的主角。情节的单纯形成故事的单线索发展,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细节的琐碎则如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农民的同感和共鸣。
与“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相呼应,赵树理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亦土亦新”的特点,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常常在朴素的日常口语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些当时农村中时髦的甚至是政治性的术语,他是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连成一体,混成一片,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表现出小说叙事的内在和谐和朴素自然。在赵树理小说中,特别擅长“对话”的运用。在他的小说中,对话,既是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人物重要方式。在《三里湾》的第八章“治病竞赛”中,通过有翼、灵芝与范登高老婆(灵芝妈)三人之间的一个“漫谈会”,不仅写出了有翼的憨厚、灵芝的伶俐,写出了这两个共青团员和回乡知识青年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区别,而且还写出了范登高老婆的觉悟与智慧。如:“范登高老婆提起从前的互助组比现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大,大家的话头又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方面来。灵芝说:‘那时候要是早想出办社的法子来,大组就可以不拆散!’范登高老婆说:‘可不行!那时候人都才组织起来,什么制度也没有,人多了尽打哈哈耽误正事,哪能像如今人家社里那样,做起什么来不慌不忙、有条有理?’”令读者对这位身为“社长夫人”的农村妇女不得不刮目相看。

第8题:

为什么可以说在蘩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8分)


正确答案: 1、蘩漪的悲剧虽然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但是,就蘩漪与周朴园的婚姻来说,这种矛盾并未上升为戏剧的主要冲突。(3分)
2.蘩漪虽然对周朴园充满怨恨,但她并没有想过要冲出周公馆,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更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2分)
3.蘩漪反对儿子周冲与四风相爱,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出于封建的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2分)
4.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第9题: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小说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 ①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
②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管理的丑恶嘴脸;
③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们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诞无稽;
④否定了土地私有制。

第10题:

简答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正确答案: 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内容上时常是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他不回避和掩盖矛盾,他把在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合乎生活逻辑地描写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描写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地主阎恒元表面上下台了,实际上他还控制操纵着村政权;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地主阎恒元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丈量土地上耍尽诡计瞒上欺下进行破坏,但章工作员却工作浮在上面,树之为“模范村”。老杨同志以深人群众调查研究的认真踏实作风,发现问题,发动群众揭露斗倒阎恒元,农民得到翻身。赵树理说:“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做法,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小说。”在中篇《邪不压正》中,作者描写了土改工作中执行政策上“左”的偏向:侵犯中农利益和扩大了打击面等,“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