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第2题:

()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了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说”。


正确答案:王士禛;神韵

第3题:

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

第4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第5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正确答案: ①“妙悟”:即不经理性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严羽提出诗“以识见为主”之后,又指出要“识”就要“妙悟”,“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引佛家大乘、小乘之说,把诗分为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之诗为一等大乘;中唐之诗为二等小乘;晚唐之诗为三等“声闻”“辟支果”。
②“悟有深浅,有分限”,这“深浅”“分限”即“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到盛唐诗人“透彻之悟”其他人属“一知阗解之悟”还不到“上乘”。
③如何能做到“妙悟”?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旨,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

第6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喻诗的核心内容。

第7题:

试述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 


正确答案: (1) “妙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又含“悟妙”之意。它一方面指在学习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靠对诗歌妙处的把握才能得其精华;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创作中,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才有创作的灵感,才是“妙悟”。
(2)“兴趣”是指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与诗歌自身的意境含义不同,“兴趣”是指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第8题:

试述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禅宗所说的“道由心悟”就是说对佛理的领悟要靠心领神会,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并举孟浩然和韩愈为例,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及孟,原因是孟“一味妙悟”。他强调“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
他还把“悟”及其最高境界“入神”作为评价历代诗歌成就的标准,推崇盛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第9题:

试述严羽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别才、别趣”说


正确答案: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才”指主体特征,即指诗人具有感动客体和创造,具有审美特点的作品和特殊能力;“别趣”指客体特征,即指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韵味。诗是“吟咏情性”的,有自身的特性,要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受,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要经读者以审美感受,就不能以阐述道理为宗旨。要做到这些,在表达上必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达到“空中之间,相中这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最高境界,作品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一个诗人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和所得到的学问贯注到艺术创作的形式之中,融会贯通把所要阐述的观点,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艺术品之中,以感性的形式诉诸于人的感官,才能表现出“兴趣”,才是真正的“妙悟”。

第10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乃为()。”


正确答案:当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