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刑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A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B 犯罪C 刑罚D 刑事责任

题目
单选题
刑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
A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B

犯罪

C

刑罚

D

刑事责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A、刑法典

B、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罚

C、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D、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C

第2题:

试述我国刑法危害行为以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
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不作为
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作为和不作为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即纯正不作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故意杀人罪,即不纯正不作为犯。

第3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形式的罪刑法定原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附属刑法是指()

  •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 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 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 D、刑法典的附则

正确答案:C

第5题:

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的规定。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修正案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
刑事违法是指违反广义的刑法,广义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和刑法修正案。

第6题:

论述我国刑法空间效力范围及其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使用范围,是指刑法在时间、空间范围的效力。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民权规定于第6条至12条中,包括对地的效力,对人的效力以及关于普遍管辖的的规定。(2分)
我国刑法对地的效力体现在《刑法》第 6. 10.11条中,包括在我国领域内的效力和在我国领域外的效力。《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出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使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的,也使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它包括三个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含义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领陆、领水、领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船舶或航空器,包括民用或军用的,也包括航行或停泊在公海或外国领域的,
对法律特别规定的理解。《刑法》11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刑法》第9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关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实用的规定。适应“一国两制“的规定。我国刑法不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用。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也适用“一国两制”的方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认定。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认为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也即适用行为地兼结果地的原则。
关于我国刑法在领域外的使用问题。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依照本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使用本法,但是在外国受过刑罚惩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7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和刑罚必须由立法机关以成文法的形式进行规定,习惯法不得规定刑罚,这体现的是严格的罪刑法定
B.在解释刑法时,不得采用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这体现的是确定的罪刑法定
C.刑法应为良法、善法,不得使用酷刑、残虐的刑罚,这体现的是成文的罪刑法定
D.我国刑法关于时间效力规定了 “从旧兼从轻”原则,体现的是事前的罪刑法定


答案:D
解析: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
讲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关于A项。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由立法机关制定;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这体现的是成文的罪刑法定。因此,A项错误,不当选。
关于B项。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 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因为类推解释导致刑法的规定适用于相似的情况,然而,只要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人们就可以说它们具有相似性。于是,任何行为都可能与刑法规定的行为相似,都有被定罪量刑的危险。虽然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类推解释,但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是允许存在的,这体现的是严格的罪刑法定。因此,B项错误,不当选。
关于C项。禁止不均衡的刑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内容。罪刑均衡的朴素表现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这种表现不能被普遍化。而且,禁止不均衡的刑罚,旨在禁止轻罪重判。由于刑罚的轻重既取决于罪行的轻重,也取决于预防的必要性大小,故重罪也可能被轻判。要禁止不均衡的刑罚,就必然反对残虐的刑罚。残虐的刑罚,是指以不必要的精神、肉体的痛苦为内容,在人道上被认为是残酷的刑罚。既然是不必要的和残酷的,那么,它相对于任何犯罪而言都必然是不均衡的。这体现的是确定的罪刑法定。因此,C项错误,不当选。
D项,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法律的溯及既往。因为,适用事后法,使刑法溯及既往, 意味着国民必须遵守行为时根本不存在的“法律”,这令人不可思议。由于适用刑法的效果通常导致严厉的刑罚,故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对事后法的禁止极为严格。为此,我国刑 法关于时间效力问题规定了 “从旧兼从轻”原则,这体现的是事前的罪刑法定。因此,D 项正确,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第8题:

关于刑法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的说明

B.任何刑法都有解释的必要

C.对刑法的解释结论并非都具有效力

D.刑法解释可以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参考答案:D
刑法解释的对象是刑法规定,刑法又是以文字作出规定的,因此,刑法解释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第9题:

虐待罪《刑法》是如何规定的?


正确答案: 《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属于告诉的才处理犯罪。

第10题: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和()的科学。


正确答案:犯罪;刑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