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为促进我国整体发展,国家出台了引进外国人才来中国就业的政策,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加剧国内就业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
问答题
为促进我国整体发展,国家出台了引进外国人才来中国就业的政策,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加剧国内就业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
2、人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支撑,总书记特别重视人才,包括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他明确指出:“中国古人讲,‘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人才,也就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这样的眼光,没有这样的胸怀,是很难快速的发展起来的。”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要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
3、引进国外人才,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对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创造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就业压力,中低端身材直接的竞争激烈,但是高级人才还有很大缺口,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这样并不会造成更多的就业压力。
5、引进高端人才,与中国人才形成互补趋势。加快培养本土人才,提升本土人才质量,竞争力。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面对就业,A同学说:一线城市就业压力太大了可以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B同学说:可以去基层组织干工作,锻炼自己,C同学说:可以把基层工作作为自己的跳板,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我认为从一线到二三线,从城市到基层,是一个积淀的过程,锻炼得扎实了,将来当然可以做更高层的工作。但是,单纯抱着逃避压力,以及把基层工作当跳板的想法,却是不利于工作和自身锻炼的。
  
  首先看A同学的说法,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其实主要体现在生活成本高,而不是工作难找。论起工作机会,一线城市其实要比二三线城市多得多,特别是许多高技术高脑力的工作,是二三线城市不能提供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二三线城市从事和在一线相同的工作,确实能生活得更舒适,这当然毫无问题,但是这种概率比较小。在一线城市可以从事的工作,在二三线城市可能不存在,另外就业岗位总量也小,所以不一定能够减少工作压力。因此,单纯抱着逃避压力的想法,可能会发现这是个错误。
  
  再来看C同学的说法,所谓跳板,就是离开基层,到上级组织去工作。有这种想法可以认为是有一定抱负的,但是只有这种想法却可能是愚蠢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一份工作没有感情,却又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那不是很痛苦的吗?如果他每付出一分,都要计算着回报,每作出一分成绩,就巴不得别人知道,他还能专心、踏实地工作吗?而且,一旦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如他所愿及时升迁,那他岂不是感到所做的事情全无意义,那巨大的打击感又如何承受呢。
  
  因此,比较而言,我认为B同学的态度是最为可取的。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把自己的本领锻炼好,就一定会有收获。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基层的工作更能锻炼人。基层的分工不明显,一个人可以获得多种工作经验;基层和百姓紧密相联,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干部可以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基层条件较差,可以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奋斗自强的精神。基层是一片热土,可以培养年轻干部和百姓血肉相连的感情,让他们永远不会后悔为基层人民奉献的这段时光,不会否定自己的价值。就我本人来说,到基层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会随时做好准备,到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第2题:

有人认为男生当老师没出息。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1.综合概述。
对于男生当老师没出息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种职业偏见,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男生当教师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具体阐述。
第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一是职业崇高性。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二是社会地位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都向教育倾斜,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都在逐渐提高,正在成为最富有魅力的行业之一。
第二,产生偏见的原因。一是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的要求相对较低,教育教学工作非常简单,再加上薪酬待遇不高,所以不太适合男生;二是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考量下,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非从教。
3.点题升华。
第一,国家应建立健全男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加大对男教师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关注,通过合理的晋升机制和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男生加入到教师行业中来。
第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调整大众对男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偏见,为男教师成长和队伍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3题:

有人认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有了宪法,就为一个国家实施宪政提供了保障。我国拥有宪法,因而我国是一个成熟的宪政国家。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该观点前半句赞同,后半句较为片面,不赞同。

解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国家实现宪政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有法律不一定是法治,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我国拥有宪法,因而我国是一个成熟的宪政国家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结论推理不严谨。拥有宪法只是宪政的一个前提而已。宪政还包括:执政团队和普通民众从思维到行动都以宪法和宪法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实际操作中的违宪行为得到控诉和裁决;宪法思想而不单单是法律条文被大家认同,而且这些思想能被很简洁的描述和传播;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性,任何人不得超越宪法获得特权地位。因此,有宪法就得出成熟宪政国家的结论不正确。


第4题:

为促进我国整体发展,国家出台了引进外国人才来中国就业的政策,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加剧国内就业压力。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1、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
2、人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支撑,总书记特别重视人才,包括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他明确指出:“中国古人讲,‘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人才,也就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这样的眼光,没有这样的胸怀,是很难快速的发展起来的。”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要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
3、引进国外人才,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对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创造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就业压力,中低端身材直接的竞争激烈,但是高级人才还有很大缺口,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这样并不会造成更多的就业压力。
5、引进高端人才,与中国人才形成互补趋势。加快培养本土人才,提升本土人才质量,竞争力。

第5题: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准备收取交通拥堵费。有人赞成,认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有利于缓解拥堵,有人反对,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在交通拥挤时段对部分区域的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其本质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它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但治标不治本,且存在费用收取政策能否普及、征收的费用是否透明等问题,因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可行性还有待考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到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有: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普遍较少,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为。
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一方面,加大城市交通环境的硬件建设,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建立立体大交通,加强道路的远期规划,加强停车场建设,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另一方面,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交通软环境。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才是关键所在。
当然,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单凭交通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多部门合作。交巡警部门应积极会同建设部门,对交通拥挤路口进行渠化改造,拓宽交叉口,增加进口车道数,合理设置道路车行道,打通支小路,促进城市道路“微循环”;会同城管、工商部门清理整治“马路市场”“马路停车场”,加强路面执法,对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行车行为依法严管,形成强大震慑力。

第6题:

2016年底,某市出台了《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有人说政策出台为党员干部吃了定心丸,让改革创新者能放手干、大胆干;而有人说政策出台是为失败找借口。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来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语让广大政府工作人员吃了定心丸。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时,  改革道路绝非坦途,是除旧布新的过程,是迎着困难上、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现实中,一些改革措施遭遇“中梗阻”,一些重大战略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领导干部有顾虑、不敢改革、不敢创新有关,他们认为“枪打出头鸟”、“做得越多风险越大”。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让改革创新者尝到“甜头”,看到干与不干确实不一样;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让改革创新者感受到“依靠”,释放出更多的工作活力。

为了更好的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切实将将其落实到位,不至于成为题目中所说的“失败者的保护伞”,我觉得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明确条则适用范围。如在日常工作中查明资料属实,先行审批后再补交资料的、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的、等等。明确适用范围,才能更有效的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认定免予追责的程序,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明确好容错纠错的具体流程,有助于保证政策与制度的公平公正,维护政府的权威。我认为认定流程应包括申请-核实-认定(暂缓)-公告几步,其中核实工作应当为重中之重,纪委以及检察院协同合作、独立调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意义重大,会坚定广大领导干部改革创新的决心,增加他们推进改革创新的底气。

第7题:

试述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正确答案: 促进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
1、统筹协调的劳动就业政策。分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二是就业政策的地哉协调;特别是城乡之间的统筹;三是各种就业人员之间的统筹协调。
2、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一是国家鼓励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国家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政府投资和建设重大项目促进就业。
3、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内容。
4、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国家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实现就业。
5、促进就业的税费优惠政策。通过税费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是就业促进的重要方面。
6、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8题:

全面“二孩”政策后,有人说能够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对普通人而言,生育二胎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将来一个子女赡养多个老人的养老难题。不过,随着人口流动加剧等因素影响,机构养老也正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人的养老选择。
  
  近年,我国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投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仅中央预算内投资就达108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近300亿元,建成了大批养老服务设施。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却出现了奇怪现象:一边是闲置,一边是紧张;一床难求的同时闲置率也高。
  
  从现在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00万人,到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传统的子女照顾老人模式很难实现,这已成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既然儿女难以长时间照顾老人,那么,养老机构里是否能成为老年人群的生活首选呢?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发达城市的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养老人群的需求,排队入住让很多老人望洋兴叹。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情况则刚好相反。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养老床位约40万张,但调研发现,各地都有大量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特别是有些乡镇敬老院,甚至长年无人入住;有的地方,已建成的敬老院闲置无人居住,却又在规划建设一批乡镇敬老院。许多乡村建立了互助幸福院,但由于缺乏运营资金和管理人员,大量幸福院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目前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背后凸显的是养老机构结构性失衡问题。
  
  另外,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这也促成养老院床位闲置的事实。与此同时,由于目前城乡老人一般收入都不是很高,而高档豪华的养老院收费不低,这也大大限制了养老院的入住率。
  
  “老有所养”是每一位老人的期盼和心声,也是整个国家的社会性问题。解决好目前的养老问题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方面,养老床位闲置和一床难求并存的难题,既有消费能力、服务质量、消费观念的原因,更有缺乏规划、盲目建设、投入低效的原因。因此,今后发展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往精准化方向发展。针对养老床位不均衡、供需脱节的现实,合理统计和规划养老投入,广泛调研,让投入更有针对性,解决掉硬件上匹配不均的问题。同时,在养老床位建设方面也要灵活多样,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把医养型、护理型、康复型等突出床位功能的养老机构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发展重点,让更多的养老机构都能开展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特色养老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养老模式,完善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居家养老。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社区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好地支持。
  
  当然,除了物质上的需求,也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慰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进而定居城市,城市间人口的流动也加快,从而产生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留守老人。对于这部分老人,也需要子女及社会主动关爱,成回家看看;社区也可以经常组织多种志愿活动,丰富老人年的晚年生活。
  
  另外,针对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又普遍滞后的问题,关键还需要从缩短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上不断努力,这也必须纳入“十三五”的规划之中。

第9题:

针对私家车长期占用公共停车位的现象,某市拟出台政策,对免费的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这一政策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对原本免费的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对于解决私家车长期占用路边公共停车位以及由此衍生的城市道路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当前,很多车主将免费停车视为先占先得的“私人订制”,长时间霸住车位不走。这些公共资源被长期占用,不仅对动态交通影响,也违背了改变市民临时使用的初衷。这种问题在社会持续发酵,愈演愈烈,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解决问题。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公共停车位收费可以提高停车位的周转率。划定免费的公共停车位原本是方便市民的出行,但是从对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通过价格杠杆来促进公共停车位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停车难问题,使市民能够最大化的享用优质交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对原本免费的公共停车位收费,还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有车开不进,进去没法停”是不少中心城区,老旧社区有车一族的烦心事。对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规划管理路边停车,可以缓解停车压力,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
当然,对原本免费的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增加了有车一族的用车成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所以,该市对原本免费的公共停车位进行收费,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政府部门在这项事关全城市民利益的政策出台前必须充分进行意见的征集,注意倾听,尊重,争取民众意见。尤其是停车位得收费标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以得到市民的支持。
二是一旦对原本的免费公共停车位收费,要做好政策宣传,请市民理解收费的目的,意义。只有这样,收费的政策推行才会容易,更能得到支持。
三是在政策推行后,公共停车的收费依据,收费标准,钱款去向等信息,相关部门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公开,确保收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第10题:

有人认为“敢”是一种勇敢和积极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不敢”是一种智慧。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明知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敢于承担这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体现,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而不敢则是对于很多事情任心怀敬畏之心,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未来的工作中,合规合法之事我们要有敢的勇气,对于违纪违法的事情我们需要有不敢的敬畏之心。
工作之中,很多时候,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前我们要有敢于承担任务的主动性,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之中遇到问题我们要敢于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做完一项工作出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担责,这就是敢的体现。但是正如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之心是对每一个公民的最根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那么他做起事来就没有了尺度和畏惧,从而超越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最终犯错误甚至犯法。以前宋太祖很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被史官言辞犀利地劝阻。太祖一时性急,不但不听,竟然用弹弓打掉史官两颗牙齿,史官要把此事记入正史中去。这时,太祖猛然醒悟,忙向史官认错赔罪。宋太祖之所以能敬畏臣下,是因为他深深体味到“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的修身养德之道。
古代皇帝尚且如此,作为当今的领导干部,更应从中获得教益,做到学会敬畏、懂得敬畏、心存敬畏。一是要敬畏历史,重视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开拓前进;二是要敬畏人民,做到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是要敬畏法规一定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自觉地做到严把为官底线,坚守法纪红线,筑牢拒腐防线,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