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大致经历以下5个阶段:
(1)由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中的甲烷、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水、氮、氢、硫化氢、氯化氢等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紫外光、电离辐射、闪电、高温、局部高压等),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物。
(2)简单的有机物(氨基酸、核苷酸等)聚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
(3)众多的生物大分子聚集而成多分子体系,呈现出初步的生命现象,构成前细胞型生命体。
(4)前细胞型生命体进一步复杂化和完善化,演变成为具有完备生命特征的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发展出真核细胞。
(5)由单细胞生物发展成为各级多细胞生物。

第2题:

我国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内容是()

  • A、总量控制
  • B、比例管理
  • C、分类指导
  • D、市场融通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我国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属于统存统贷体制。()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正确答案: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5题:

试述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外汇管理是一国政府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对外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毹性的政策措施。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紧密相连。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汇管理逐渐放开。
(4)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5)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6)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我们需要在培育市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7)在今后的发展中,人民币必将走向国际化.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第6题:

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正确答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我国基本上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外开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二,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
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为我国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7题:

试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统收统支”阶段是我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银行系统内部信贷资金实现统存统贷管理;二是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
2.“差额包干”是我国在1981年推行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3.“实存实贷”是我国在1985年实行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1994年开始推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实行的“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第8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主要是“差额包干”。()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试述战略管理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战略管理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和控制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财务预算是重要的计划与控制手段。
(2)长期计划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长期计划管理制度的重点,是预测企业的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长期计划。
(3)战略计划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4)战略管理阶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第10题:

简述我国解放后直到现在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


正确答案: 我国建国初期,大中小学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由进步的教职员代表组成。后来在全面苏化的过程中,195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由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学校一切问题,校长有最后决定权。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一切,书记说了算。由此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60年代初中央教育部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经验教训,于1963年3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实行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全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文革”期间实行革命委员会制,取消了校长的名称。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央教育部重新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赛》指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一来,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中小学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但这里又特别强调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