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某拟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的38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Ⅰ1类,结构自振周期T1=1.2s。试问:当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该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与下列()项最接近。A 0.284B 0.296C 0.409D 0.462

题目
单选题
某拟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的38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Ⅰ1类,结构自振周期T1=1.2s。试问:当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该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与下列()项最接近。
A

0.284

B

0.296

C

0.409

D

0.462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建筑抗震设计叙述中,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设计地震分组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对应抗震设防的三个地震水准
B、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所对应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
C、设计特征周期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查取
D、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2.1.6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A项,设计地震分组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与设防地震等级不存在对应关系;B项,根据第3.2.2条表3.2.2,抗震设防烈度为7的抗震设防烈度,其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0g(0.15g),不同地区对应取值0.10g或0.15g;C项,根据第5.1.4条表5.1.4-2,设计特征周期根据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确定。

第2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 (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第3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2014年真题]



2.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10
B. 260
C. 370
D. 59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规定,计算过程如下:由于



根据第5.2.1条表5.2.1可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7=0.08×1.10+0.07=0.158。根据第5.2.1条式(5.2.1-3)计算,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为:△F10=3750×0.158=593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4题:

某40层高层办公楼,建筑物总高度152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楼面梁采用钢梁,核心筒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经计算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A.600;160
B.670;180
C.1010;265
D.1100;270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11.1.6条及第9.1.11条规定,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由0.1V0=29000×0.1=2900kN<Vf=3400kN<0.2V0=29000×0.2=5800kN,该层柱内力需要调整,1.5=1.5×3828=5742kN<0.2V0,取较小值V=5742kN作为框架部分承担的总剪力;
根据第9.1.11条第3款规定,该层框架内力调整系数=5742/3400=1.69,则该层柱底弯矩M=596×1.69=1007.24kN·m,剪力V=156×1.69=263.64kN。

第5题:

某高速公路单跨跨径为140m的桥梁,其阻尼比为0.04,场地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试计算在E1地震作用下的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Smax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16g
B、 0.24g
C、 0.29g
D、 0.32g

答案:C
解析: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第3.1.1条规定,单跨不超过150米的桥梁,其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
由表得:Ci=0.5。



表 桥梁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Ci

第6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1.4条和第5.1.5条,查表5. 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查表5.1.4-2得特征周期值Tg=0.45s,则地震影响系数α=(Tg/T)yη2αmax=(0.45/0. 9)0.9×1×0.08 = 0.043;
根据第5.2.1条,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1Geq =0.043×137062=5876kN。

第7题:

某建筑工程场地类别为II类,位于8度地震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中斜坡高度为18m,斜坡水平长度为20m,建筑物与斜坡边缘的最小距离为15m,建筑物自振周期为0.3s,则在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A. 0.24 B. 0.34 C. 0.44 D. 0. 54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4;场地特征周期:Tg=0.35s;
由于0.1<T=0.3s<Tg,所以,根据图 5.1.5,α1=αmax=0.24;
已知H=18m,H/L=18/20=0.9,则α2=0.4;L1/H=15/18=0.83<2.5,因此,取附加调整系数ξ=1; 则局部突出地形顶部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为:
λ=1+ξα2=1+1×0.4=1.4 ;
根据第4.1.8条条文说明,不利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影响系数:α=α1·λ=0.24×1.4=0.34,因此在多遇地震,不利场地条件下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为0. 34。

第8题:

某五层档案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17.以下关于该档案库抗震设防标准的描述,哪项较为妥当?(  )

A.按8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B.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
C.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D.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答案:C
解析:
已明确为标准设防类,因此,应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时,才需要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因此,答案AB两项不准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3.3.3条规定,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8度和9度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因此C项的描述较为妥当。

第9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多遇地震考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7,自震周期为0.08 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A 0.06
B 0.07
C 0.09
D 0.10

答案:D
解析:
αmax=0.12 Tg=0.35s
T=0.08<0.1,曲线为直线上升段

第10题:

某26层钢结构办公楼,采用钢框架-支撑体系,如图5-20所示。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3.0s。钢材采用Q345。





答案:A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