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知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题目
问答题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知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 “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老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 “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 “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 “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 “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第2题: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10分)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10分)


答案:
解析:
(1)理想教育是对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 舍己为人,等等。材料中大部分小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理想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种的:

①社会环境。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体力劳动者的地位低于脑力劳动者,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造成人们对教育期待认识的偏差。
②学校教育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取得好成绩成为学生和家长所追求的唯一目标。
③家庭影响。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教育的认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理想总是指向未来,对人的行动有导向和驱动作用,如果缺乏理想或者有不正确的理想观念,就会使人缺乏动力,迷失方向。

(2)第一,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有层次性。只有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只有符合历史规律、具有现实根据的理想才是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理想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更容易被广大小学生及其家长所接受,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坚持正面的灌输。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面的灌输更为重要。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告诉学生不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使学生有所遵循。要善于疏导,切忌硬堵。同时,理想教育还要同德育的其他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第三,理想教育要渗透到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等学校的一切领域和家庭教育中去。除了正面的、有意义的理想教育之外,还要有大量“无形”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有潜移默化之效的教育方式,如在各学科的教学、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讨论、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中,都要重视理想教育内容的渗透。 第四,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小学生以熏陶和影响。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理想”,而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言谈举止中却是另外一个标准,那么,理想教育便毫无意义。一个对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师,他的言行、他的形象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家长也是同样。

第3题:

如果根据“某甲的英语成绩好,某乙的英语成绩好,某丙的英语成绩好,某丁、某戊的英语成绩好,而他们五人都是2017级法学1班学生,”由此,便得出结论“2017级法学1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好。”这个推理:()。

A.如果这五位学生是2017级法学1班的全部学生,那么只要其前提真则其结论必然真

B.如果这五位学生是2017级法学1班的部分学生,那么它的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

C.如果这五位学生是2017级法学1班的部分学生,它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D.如果它的结论是真实的,它就是完全归纳推理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第5题:

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的差别很大,数学学习上学生的差别尤其大。如果按优秀学生的水平教学,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听不懂。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教学,优秀学生会感觉太简单。该班数学老师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今后按照班上最低水平教学。?请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分析该数学老师的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
解析:
1、该数学老师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为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设置,而非只重视一部分人或是少数人的发展。该材料中的数学老师的观点,是对这一素质教育理念的曲解。3、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该数学教师的观点片面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符合素质教育观。4、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统一教学空间内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老师在教学时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把目标中的各个要求,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6题: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知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答案:
解析:
(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

第7题:

材料: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经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1][简答题]
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10分)

[问题2][简答题]
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0分)


答案:
解析:
1、学生把"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理想是片面,不科学的。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而造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坏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
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和社会都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无出息的标准。
最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考上大学,同时,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以及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也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一是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丧失该有的天真烂漫;二是很多儿童无法及时调整,缓解压力,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三是儿童因此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倾向,了解学生的情况,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再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所差别,教师要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最后,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正确和积极向上的理想教育。

第8题:

期末考试过后,四位老师对六年级(1)班的英语课成绩有如下结论:甲:所有学生没有及格的。乙:英语课代表王萌萌没有及格。丙:学生并不是都没有及格。丁:有的学生没有及格。如果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那么判断属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第二步,找关系,看其余。题干中甲和丙的关系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的特性可知甲和丙二者之间一真一假;根据条件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其余的乙和丁说的是假话,根据乙的话为假话可知真实情况下王萌萌是及格的,由此可知甲说:“所有同学都没及格”是一句假话,而矛盾的另一方丙为真话。因此,选择C选项。

第9题:

在老师和学生的反转体验中,老师需要注意的是()

  • A、老师可以随时行使特权,提出暂停
  • B、老师在此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可以使用老师的特权来评判或者干涉学生的策略体验
  • C、每次这个"假学生"和"小老师"互动时,这个假学生的位置都要明显低于这个小老师,如果小老师站着,假学生可以坐着,如果小老师坐着,假学生就要蹲在地上对话
  • D、学生不知如何继续时,老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

正确答案:B,C

第10题: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知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正确答案: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