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朱熹的思想主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朱熹的思想主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主张刑罚以严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

A.邵雍

B.朱熹

C.王阳明

D.范仲淹


参考答案:B

第2题: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1)在教育作用上,朱熹认为:宇宙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人生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教育被比作“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大学要“明理”,是“加光饰”的阶段。小学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编写《小学》《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学习“四书”“五经”,以自学为主。(3)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内容如下: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久。

第3题:

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A.主张恢复肉刑

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

D.主张取消赎刑


参考答案:A

第4题:

提出学“眼前事”主张的思想是()。

  • A、王守仁
  • B、朱熹
  • C、司马光
  • D、贾谊

正确答案:B

第5题:

简述朱熹的幼儿教育主张。


正确答案:朱熹的幼儿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童蒙須知》和《小学》两书等。在教育目的上,将小学的教育目的归结为“学其事”,在教育内容上,将封建礼仪与读书做事结合起来,如“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等,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前预后禁、知行相须。

第6题:

简述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


参考答案:⑴“理一分殊”的道德本体论:理一分殊、月印万川(佛);认为“理”、“天理”(“太极”“道”)是宇宙的本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而“理”就是道德纲常,“理便是仁义礼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这就把道德抽象化、客观化成了宇宙的本体。认为世间只有一个整全的理,但在具体事物那里“理”又各有不同,从而有人之理、物之理的分殊。人之理又有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夫妇之理的分殊,物之理有牛之理、马之理、草木之理的分殊。总之,他讲“理一分殊”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对性和宗法等级制的合理性。他把作为“应然之则”的道德上升为“必然之理”走入了道德决定论和道德宿命论。⑵“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在二程区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他把“理一分殊”的原则用于人性,进一步认为人都有“天地之性”即“天命之性”,性即理,理在天叫“命”,在人叫“性”,它是百行万善的根源,所有人和物的性都是相同的;而“气质之性”人各不同,所以现实中人有善有不善。⑶“义利、理欲”之辩: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处事接物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行为方针,只有“为义”是唯一正确的方针和取向,“为义之人,只知有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不顾利害,只看天理当如此”。“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其理论实质是道义论和禁欲主义的。

第7题: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维护周礼
  • B、主张“仁”或“仁政”
  • C、强调“天人合一”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B

第8题:

简述朱熹的"德礼政刑","相为终始"的思想。


参考答案:

在“德礼”、“政礼”的关系上,朱熹进行了新的阐述:第一,注意到“政”与“刑”之间,“德”与“礼”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二,从运动的角度去研究“德”“礼”“政”“刑”四者的外部关系,并把它们纳入“存天理,灭人欲”的轨道。朱熹继承了孔子“导之以德,齐之以刑”理论的基本精神。朱熹不仅提出来“政刑”“德礼”互相依存,互为终始,不可偏废。朱熹的“政”就是法律制度,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刑”就是刑法措施,就是使法律得以实现的强制力量。“政”就是制定和颁布法律。没有“政”,“刑”就失去了依据的标准;没有“刑”,“政”也无法实现。“德”是“礼”的依据,“礼”是“德”的保障。朱熹的“德刑”关系学说基于传统的“德主刑辅”论并使之理论化。


第9题: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简述理学的形成和朱熹的哲学思想。


正确答案: 宋朝时,汉代以来对儒家经典的章句训诂之学已经穷途末路,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在政治上加强集权统治,一方面亟需一种能把自然观、认识论及道德伦理修养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体系,从思想领域加强统治,玉石,专讲性命义理的理学便应运而生。理学家们重整儒学的传统,加速儒、佛、道三家的融合进程。到了南宋朱熹,经过改造的新儒学——理学形成了,并很快被最高统治集团接受,备受推崇,完全确立了其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
朱熹继承发展了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的“理”的学说,吸取了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气”的思想,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言论和著作被后人编成《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在自然观方面,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理”不断运动的表现,封建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也是“理”的体现,同样是先天永恒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朱熹虽强调“格物”、“致知”,但不是去“格”自然界事物,而是“格”所谓“天理”、“圣言”等,“格”的方法是“内省”和“践履”。
在伦理观上,他把人欲说成一切罪恶根源,要用天理去克制人欲,即要求各阶级阶层服从封建统治秩序。朱熹思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承认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但不能贯彻到底,最终仍否认矛盾的转化,强调三纲五常变不得,君臣就是君臣,父子就是父子,以论证封建伦理的永恒合理性。
朱熹也是成就卓越的大学者,他与弟子在学术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