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单选题甲误将黄色燃料当硫磺,制造了"炸弹",并投掷到邻居刘某家,意图杀死刘某,但"炸弹"未能爆炸,刘家五口人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既遂)B 故意杀人罪(未遂)C 爆炸罪(未遂)D 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题目
单选题
甲误将黄色燃料当硫磺,制造了"炸弹",并投掷到邻居刘某家,意图杀死刘某,但"炸弹"未能爆炸,刘家五口人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既遂)

B

故意杀人罪(未遂)

C

爆炸罪(未遂)

D

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投掷杀伤力巨大的炸弹至乙位于居民楼6楼的家中,意图炸死乙。炸弹爆炸后炸死乙,并未造成其他任何危害后果。甲的行为构成

A.爆炸罪(既遂)
B.爆炸罪(未遂)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故意杀人罪(既遂)与爆炸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答案:A
解析:
爆炸罪是针对不特定人或者不特定公私财产故意引发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甲故意引发爆炸物,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就构成爆炸罪的既遂,不需要造成实际损害后果: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爆炸罪与以爆炸方法故意杀人的区别在于,其使用的爆炸方法是否危及公共安全,危及公共安全以爆炸罪定罪处罚;没有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C选项错误。注意区分法硕考试与司法考试的观点上的差别,法硕考试重在从罪与罪之间的区别把握,一旦构成放火罪、爆炸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只将造成的死伤后果作为其加重结果,不再单独认为构成故意杀人罪。D选项错误。

第2题:

甲与乙发生口角,刘某知道此事后,对乙说: “甲让我转告你,如果你不拿出l万块,就找黑社会杀死你:”乙害怕就托刘某转交1万块给甲,刘某将钱据为已有。刘某的行为属于

A.侵占罪
B.诈骗罪
C.敲诈勒索罪
D.盗窃罪

答案:B
解析:
刘某是虚构了一个事实,使乙陷入认识错误作出处分,是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必须是如果不答应行为人的条件,就由行为人或者行为人相关联的人来实现恶害,而本题中恶害和刘某没有关系。

第3题:

李某与邻居刘某因纠纷而起杀心,深夜持刀潜入刘某家中,将熟睡中的刘某一刀砍死,不料第三天才发现误将做客刘家的张某杀死了。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

A.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

B.客体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

C.对象错误,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D.客体错误,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A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错误和事实上的错误。本题考查事实上的错误中对象错误与客体错误的区别及其相应法律后果。

第4题:

刘某带继子甲(5岁)一同外出,在过马路时,甲不慎被一辆飞速驶过的摩托车撞倒。刘某向来讨厌甲,看到甲倒在血泊中,心想,反正不是自己撞的,于是,径自离开。甲因无 人救助而死亡。刘某被抓获后,又主动交代,2010年6月14日晚,当他务农回家时,发现 路边有个影子晃动,他以为是仇人孙某,于是用钢叉刺过去,结果发现是邻居赵某,刘某当 时非常害怕,为逃避法律责任,刘某将赵某的尸体丢人江中。后经尸检证明,赵某被剌时只 是昏迷,其死亡的真正原因是溺水。
问题:
1.刘某不救助甲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犯罪?为什么?
2.刘某误将赵某当成孙某刺伤的行为如何定性?在法理上如何认定?
3.赵某的死亡与刘某的行为有无因果关系?
4.刘某误将昏迷的赵某丢入河中导致赵某死亡的情况在刑法上如何定性?


答案:
解析:

1.构成。因为作为甲的监护人,刘某有救助的义务。
2.刘某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在法理上属于对象错误。因为刘某误把赵某当 成孙某加以侵害,而赵某与孙某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然属于同 一犯罪构成。
3.有因果关系。刘某虽然误将赵某当成孙某,但是刘某的行为造成了赵某的死亡,因 此可以认定赵某的死亡与刘某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4.该行为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事前故意。即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 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结果的实现。

第5题:

某县人社局责令甲企业支付给刘某l万元经济补偿金。甲企业不服起诉。县法院判决改为支付给刘某8000元。甲企业上诉。中级法院判决维持原判,但甲企业拒不向刘某支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刘某对一审判决不服也可上诉
B:县人社局可向县法院申请执行
C:刘某可向县法院申请执行
D:县法院无权作出变更判决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9条第2款,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减损了刘某的权益,故A项正确。该法第9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机关或者第三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据此,B、C项均正确。该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本案涉及款额的确定,故法院可以判决变更,D项无权二字错误,应选。

第6题:

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预备行为的是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
B.乙为谋杀刘某而购买砍刀一把
C.丙为谋杀刘某而引诱刘某前往荒郊野外
D.丁多次宣称一定要杀死刘某全家

答案:A,B,C
解析:
预备犯罪,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考生需要记住一些常见的预备行为,例如:准备犯罪工具、商议犯罪计划、引诱共同犯罪人、调查犯罪现场、排除犯罪障碍、前往犯罪现场、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地点、跟踪或守候被害人。A进项属于守候被害人,正确。B选项属于准备犯罪工具,正确。C选项属于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地点,正确。犯罪预备行为不同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等方式将故意犯罪的意图表露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客观活动。现代刑法摒弃思想犯罪,因此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而犯罪预备行为超出了思想阶段,而从事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D选项属于犯意表示,错误。

第7题: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
A.甲看到几个流氓围住一位少女欲对其施暴。甲奋不顾身与流氓搏斗,将他们打成重伤
B.乙遭到抢劫,乙夺下歹徒的凶器,将其摔倒在地。歹徒当场昏迷。乙随后用自带的三角刮刀将歹徒杀死
C.刘某与王某是邻居,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打起架来,刘某被打成重伤。事后刘某为报仇,将王捅死
D.老师发现学生聚集的地方有定时炸弹,便奋不顾身将炸弹扔到街上


答案:A
解析:
正当防卫:(1)正当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B项中乙用自带的三角刮刀将歹徒杀死,是防卫过当;C、D两项明显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概念。

第8题:

王某打算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到好友刘某家去借猎枪,刘某问王某借枪干什么,王某笑着说:“去抢银行。”刘某笑着捶了王某一拳,将枪借给了王某,并嘱咐他小心使用。后王某持枪将人打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某和刘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

B.王某单独成立故意伤害罪

C.刘某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D.刘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参考答案:B, C

第9题:

中国公民刘某去甲国探亲,探亲期间入了甲国国籍,随后回国。后来,甲国向中国提出引渡请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中国应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中国公民
B.若刘某行为依据甲国法律是犯罪,但依据中国法不是犯罪的也可引渡
C.中国不能拒绝引渡,因为刘某是甲国公民
D.若刘某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则应拒绝引渡


答案:A
解析:
考点:引渡
讲解:本题把引渡和国籍的认定混在一起了。中国公民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条件有二:一是归化外国;二是定居外国。两者均符合才可以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刘某虽入籍甲国,但并无在甲国定居的意思,故没有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而我国又不承认双重国籍,所以刘某还是中国公民。所以,A正确、C错误。要想引渡,得满足“双重犯罪原则”,即中国、甲国两国法律都认为刘某行为是犯罪时才可引渡。故B错误。对被引渡请求人因年龄、健康原因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不宜引渡的,是可以拒绝引渡,而非应当拒绝引渡。故D错误。

第10题:

王某打算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到好友刘某家去借猎枪,刘某问王某借枪干什么,王某笑着说:“去抢银行。”刘某笑着捶了王某一拳,将枪借给了王某,并嘱咐他小心使用。后王某持枪将人打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王某和刘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
  • B、王某单独成立故意伤害罪
  • C、刘某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D、刘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正确答案: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