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关于儿童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确立教学目的的合理依据,应该是成人社会跟受教育儿童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让儿童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世界和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他提出要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培养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所以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儿童不应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学会如何思维。总之,教学目的是形成儿童的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家。
  (2)关于儿童课程
  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教材内容应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相互适应。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皮亚杰要求学校教学在分配学科和确定学科内容时,要获得足够的有关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知识,并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学校课程的编制应该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宗旨。
  在课程实施上,新的教育方法要适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和发展阶段。
  (3)关于儿童教学原则
  ①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获得发展的最佳教育时机,应是从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之时。
  ②教育应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认知能力
  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不能单靠外界的作用,而只能以有机体本身的发展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最佳方法和环境,以帮助儿童自己去促进其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③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活动
  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但皮亚杰并不否认教师与同伴群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关于教学方法
  ①临床教学法
  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儿童活动、引导儿童活动,让儿童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则采用作业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提问。
  ②两难故事法
  利用讲故事向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通过向儿童提问两难问题来测定儿童。
  ③社会交往法通过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成人之间社会性的交往活动,获得教学效果的方法。
  ④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活动一方面能促进感知运动智慧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运算智慧的提高。一切只有通过活动这一中介环节,才能被儿童所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第2题: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3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1)教学内容要以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为依据
(2)教学要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能让儿童按自己的步调发展,体现个别差异
(3)重视儿童主动地学习,提倡活动教学法。

第5题: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指的是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建构。(3)认知发展的阶段其一、感觉一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想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其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其三、具体运算阶段(7—l1、12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提供活动。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2)创设最佳的难度。根据他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促进学生认知发展。(3)了解儿童如何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到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发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他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6题: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于教学上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教学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条件,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适应是基础,促进是目的。教育则要适合于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当然,认知发展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的过渡,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不是短期的、简单的训练能达到的,这种训练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经验的规则,并不能导致守恒概念的获得与巩固,唯有经过多种多样的长期的训练,对于认知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同化所学的知识,要让他们去理解。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知识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活动、研究活动、开展活动,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社会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通过社会交往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状态,促进智力与道德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教学要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了解他的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接受教育,按照各自的发展步调发展,加强个别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的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7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案:
解析: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经验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第8题: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1)关于儿童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确立教学目的的合理依据,应该是成人社会跟受教育儿童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让儿童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世界与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他提出要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培养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所以教学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儿童不应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学会如何思维。总之,教学目的是形成儿童的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家。
(2)关于儿童课程
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教材内容应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相适应。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皮亚杰要求学校教学在分配学科和确定学科内容时,要获得足够的有关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知识,并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学校课程的编制应该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宗旨。
在课程实施上,新的教育方法要适应儿童的智力结构和发展阶段。
(3)关于儿童教学原则
①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获得发展的最佳教育时机,应是从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之时。
②教育应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认知能力
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不能单靠外界的作用,而只能以肌体本身的发展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最佳方法和环境,以帮助儿童自己去促进其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③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活动
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但皮亚杰并不否认教师与同伴群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关于教学方法
①临床教学法
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儿童活动,引导儿童活动,让儿童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则采用作业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提问。
②两难故事法
利用讲故事向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通过向儿童提问这种两难问题来测定儿童。
③社会交往法
通过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成人之间社会性的交往活动,获得教学效果的方法。
④活动法
皮亚杰认为活动一方面能促进感知运动智慧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运算智慧的提高。一切只有通过活动这一中介环节,才能被儿童所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第9题: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的主要依据是()

  • A、华生的认知发展理论
  • B、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C、班杜拉的认知发展理论
  • D、斯金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⑴内容: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个体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②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形式是命题)。
③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要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有赖于个体的经验和练习;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自我调节是认知活动的最一般的机制,它使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⑵教育价值:
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儿童在思维和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动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思维的这一规律。同时,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