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文学创造的主体。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文学创造的主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
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选择和加工客体,把自我意识和情感化入对象,即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

第2题:

简述文学发展中革新与创造的表现。


正确答案: 文学遗产是前人根据他们对彼时彼地的生活的审美体验而创造出来的,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会对后代的文学发生一定的影响。后代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文学遗产中吸取养料,继承前人的传统,学习和运用已有的技巧和语言。同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又应当有所革新,有所创造。因此,在文学的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应当是辩证的统一。伟大的作家总是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来。它的表现:
第一、从作家的创作来看,文学的生命在于独创,作家要想使其创作永葆青春,除了要善于继承前代的文学传统外,还必须要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第二、从具体的文学文本的演变来看,革新和创造是文学深化、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第3题: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参考答案:√

第4题:

谈谈你对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的理解与评价.


正确答案: 理解: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不过,持这种观点的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在具体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模仿“理式”,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理式”)相隔甚远的影像。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的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8世纪以后,艺术“模仿说”受到冲击,特别是在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中叶浪漫派对“模仿说”的批驳中,人们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如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响亮地宣称,艺术家就是创造者。
评价:“主体即模仿者”的说法并不妥贴,“模仿”这一概念本身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只强调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而没有揭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把艺术主体看作创造者,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完全正确的,艺术家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创造才能上,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正如席勒所说,“要遵守严格的自然的真实性的法则”。因此,以往的“创造者”说并未能辩证地提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

第5题:

简述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创造性的体现。


正确答案: 第一、接受者对文本中的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文本中的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和改造;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想象与联想异常活跃的心理过程。读者通过再造性想象复现符合于文学描绘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场面、生活环境等等,同时,联想机制又将读者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经验纳入其中,使形象更趋丰富与更具个人主观色彩。形象的具体化实际上是形象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它已经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作者创造的形象,而且也因接受者主体条件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第二、对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的再体验,即接受者将文学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的情感;接受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和微妙的内心世界,也体验到作者或直接抒发或含蓄于形象之中的情感状态。这种感受与体验,决不是刺激——反应式的作品信息的单向传递与照搬,而是读者情感投入与参与的双向交流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以主观情感态度回应作品的情感评判过程。因此,这是对落实于文字的情感的具体化,是对作家已体验过的情感的创造性再体验。
第三、接受者对文学文本的意义的“合理误读”,即接受者对文学文本的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不可能与作者的原意完全重合,它总是作品潜在的多义性、不确定性的一种选择,它总带着读者经验、思想与认识理解水平的印记,它总是不可避免主观性的一次创造性理解活动。误读也应具有合理性,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那些彻底背离作品、完全自由发挥的叛逆性误读也是不可取的。合理而有限度的误读是指接受者对作品涵义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发挥,它既不完全受作品本身的束缚,又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有节制的异见与新解。

第6题:

简述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即作家。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他首先是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其次,他又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再次,他更是具体的社会人,他身上既有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共意识,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

第7题: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正确答案: 首先,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艺理论史上那种把文学主体归结为单纯的“模仿者”的观点,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因此,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文学创造的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评价。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再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学联合行动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这里的“个体”固然首先指在文学创造中的作家、诗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单个人”,但还包含着深一层的意义,即指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必然都是个体的活动。否定作家、诗人的个体性,也就否定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能抹煞人的个体存在,又不能把个别的人从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变成超现实、超历史的抽象物,而应该从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的个体存在,实际上,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艺、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总之,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任何作家、诗人都是具体社会生命、社会灵魂的“单个人”,或者说,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人。

第8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之所以说它具有主体性特征,乃是因为它是经过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体的色彩。

第9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正确答案: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10题:

简述文学创造的客体。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
①它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为对象。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
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