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正确答案:中国留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依照历史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20年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本世纪初,西方音乐在日本与其本土音乐文化的撞击,产生了振奋日本民族精神的学校歌曲。一批非职业音乐家,对于学校歌曲极为重视和提倡。随之,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杨仲子等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音乐的创作,以1920年留美归来的赵元任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形式为开端,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已经超出了单纯传播西洋音乐形式,而达到通过借鉴西洋音乐家,成立中国新艺术形式的地步。
第二阶段:30年代以后,一批批陆续学成归来的中国留学生,一上海国立音专为主要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的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第2题:

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


正确答案: 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欧亚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的理论。

第3题: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为中国音乐打开了东西音乐文化交流的窗口。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


正确答案: 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办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此外,他还是世界第一个提出了欧亚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的理论。

第5题:

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何影响?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园林中掺杂有西洋的因素;二是西方造园艺术首次引进中国宫苑,比如圆明园里的西洋楼。不过这些作品均不够成功,且多局限于局部和细部,并未对中国园林产生总体上的变化,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逐步交流,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以传教士为主体的传播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时海外归侨处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而模拟西方的园林。

第6题:

简述刘天华对近代音乐贡献?


正确答案: 他是近代对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杰出音乐家,对中国器乐有着夺方面的贡献而以二胡音乐最为突出,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他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教学,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录等方面建立了重要的业绩,他有关于国乐改进的思想与实践,对近代及其后方的中国器乐,有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第7题:

“你要知道什么是音乐,你还是要向西方乞灵”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家欧漫郎的名言,反映出他的“全盘西化”论的倾向。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简述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小调的发展。


正确答案:1)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乡曾涌现不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当时也称之为“时调小曲”,如《坚持到底》、《孟姜女》等。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他们都是真实的反映部分城市群众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的看法,以及革命斗争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2)这些新民歌和城市小曲虽然在内容上与其原来的民歌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它们在曲调方面是同出一宗的,一个曲调常会被填上不同的歌词,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声韵的不同,曲调也会产生变化。同时在他们流传的过程中,也给予各地的戏曲,说唱和民族器乐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3)还出现了少数完全是新编的小调歌曲,如北京老音乐教师以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诗篇写了一首小调性的歌曲《木兰辞》;在“五卅”时期,杨荫浏又将在“五四”前后以元朝诗人撒都剌所作的《金陵怀古》填词的一首古曲,改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民歌(包括小调在内)对这一时期的新的专业音乐创作,尤其对群众性通俗音乐(如工农歌曲、歌舞音乐、电影音乐等)的影响也比其他民间音乐品种的影响更为直接。
4)许多新音乐工作者也积极投入了有关民歌改编曲的创作。在当时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许多音乐工作者还曾大量利用民歌音调或形式作为素材进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革命歌曲的创作,如聂耳的《塞外村女》等。

第9题:

简述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至隋唐时代达于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先进地位,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中国,因此,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如饥似渴的吸收中国文化,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到华来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二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有的资料说19次),其中有16次(有的资料是15次)到了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每次人数由二百五十人左右增加到五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从两只增加到四只。那时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很落后,连利用季节风向航海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因此每次来华使团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文献记载的遇难者达五百余人,但他们为学习中国的文化锲而不舍,舍生忘死。他们来华后,大多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就读,学问僧则四处拜师,论道讲法。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大化革新”为契机,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第10题:

简述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的贡献。


正确答案:萧友梅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对于中国新音乐的贡献以音乐教育为最突出,曾与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并任科主任,还担任了北京大学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