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寿门书”和“板桥体”的书艺创新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金农长郑板桥六岁,二人是乾隆年间画坛宿将,“扬州八怪”的主要画家,又以别开蹊径的书艺驰名书林。“扬州八怪”画家皆善书,以金农和郑板桥影响最大。他们的书艺都得力于碑版篆隶书,金农书苍古奇逸,魄力沉厚;郑板桥书灵巧生动,横斜有致。虽造诣不同,取经各异,但冲绝帖学约束的叛逆精神却是异曲同工的。他们“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向燊语,见《书林藻鉴》)可以说在清代书坛是较早开拓碑学风气的书家,与那些在帖学圈子里打转转的书家相比,对我国古代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和较突出的创造性。
金农曾是何焯(义门)的弟子,以善隶楷书著称,其书淳古质朴。以《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为本,“分隶独绝一时”,在隶书上与邓石如和稍后的伊秉绶鼎足而三。金寿门书最初从汉分隶得益,自序《冬心砚铭》说:“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隶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早期“墨守汉人绳墨”,中年已脱化而出。极喜《华山庙碑》,曾双钩手摹,从唐云先生收藏的《冬心先生隶书》来看,其用笔、结字从《华山庙碑》得力不少。结体扁,取斜势。用笔方中有圆,化隶楷为一炉,舒展自然,已脱汉隶规范。有奇逸之趣,风格独特,可谓“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冬心印识》又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作擘窠大字”,自称“漆书”。“隶楷行草以天发神谶笔意运之”,他的隶书有的杂入漆书笔意,笔画横向粗长,竖向细短,取斜势,墨色浓重乌墨,奕奕有神彩。
他的行楷书颇类魏晋造像的碑体,用笔方硬,结体紧密,体势欹侧,用心著意于拙中见巧,体貌古朴。后世不少画家受冬心行楷的影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山东的潍县、范县做过十二年的七品官,被罢官后,他“宦海归来两袖空”,“二十年前旧板桥”在东南商业大都会扬州,“闲来写幅青竹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书画自给。郑板桥在杨州画家之中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之妙。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郑板桥“少工楷书”,草书师怀素。后得力于汉魏碑版,在家书中曾自言:“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中年后变法维新,“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又以分隶入行楷,杂以草、篆;“亦间以画法行之”,将“画之关钮,透入于书”,创造了隶楷参半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世称“板桥体”。蒋心余诗曰:“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板桥体”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爽朗挺拔、奇趣横生的特点。结体多呈扁形,取斜势而重心平稳;用笔挺劲潇洒,转折“善用蹲笔”;章法上以画入书,大小、轻重、横斜皆有致趣;不拘常法,出之己意,常将真草隶篆各体揉合在一幅之内,形成“波磔奇古形翩翩”的意致,有“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的形式美感。与馆阁体相比,大异其旨趣,其书作充溢着真气、真意、真趣,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采。这在帖学盛行、书坛陈陈相因的形势下,其书艺的创造性、叛逆性和革新精神是十分突出的。

第2题:

李斯遗留下来的书迹有哪些,风格如何?


正确答案:由于李斯本人擅长书法,在统一全国文字后,随秦始皇东巡。因此后人认为峄山、泰山、琅邪山、芝罘、碣右、会稽等六处所立的纪功刻石,大部分为李斯所书。石刻字体用笔严谨,字体婉通。唐朝李嗣真《唐人书评》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明代赵宦光赞李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頫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第3题:

董其昌传世书迹主要有()。

A.《急就章》

B.《月赋》

C.《洛神赋》

D.《书李白诗卷》


参考答案:B, C, D

第4题: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怎样?其传世的书迹书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在其书论著作《书史》和《海岳名言》之中,而以《海岳名言》为最。《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日论书语辑录,虽篇幅不长,但却观点鲜明生动。首先,米芾对唐人书法中的唯法是循很反感,他把唐朝的几个大家的书法,如颜、柳、欧、虞、褚等斥为“一笔书”,意指他们书迹的基调,只有一个“法”字。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能表达其各不相同的抒情达性,而是成了按“法”行事的工匠式的复制,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其评论是否恰当,这里暂不多讲,但其主张书法艺术要抒情达性却无疑是正确的,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美的实质。
另外,他还主张书法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说:“无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也就是主张要真,要抒真感情达真理性。因为有意做作、虚假的面目是不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的。他的书法跳宕欹斜,随意“刷”去,行动也不拘“礼法”,被视为“颠狂”。其实这种“颠狂”,正是其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正是他自己认为美的具体表现。他批评颜、柳之书为“丑怪恶扎之祖”,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来评论的。如他视颜真卿的楷书为丑,但却以为其《争座位帖》天真烂漫、遒放纵逸,是美。其三,米芾还主张书法要古雅脱俗,不同俗人的书法风貌才算美。所以米芾虽非常崇尚晋人,以晋为古,却不是崇尚晋人的书写法度,而是崇尚晋人各抒胸臆的情调和气质。
由于米芾把天真自然的抒情达意作为其审美理想,所以对书法中的有关技法,往往看得很淡,他在答书家薛绍彭的论书诗说:“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就是反映的这种观点。因此,他对自己的“集古自成家”,“人不知何以为祖”,相当得意。不计法度,强调独具风格、独具性情的美学思想,决定了米芾的对书法美的欣赏的独特性,即“故吾所论,变化入人,不为溢辞”。简单地说:要针对每个书家的每幅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审美评价,重具体,贬玄神。因此,他对晋唐以来用玄神空泛的比喻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深恶痛绝,斥之为“是何等语”,无益学者。他认为以“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等词语来评论时人的书法,才是中肯的。
当然,由于其《海岳名言》是语录。杂述式的书论,不成体系,自相矛盾的地方亦不少见,但瑕不掩玉,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其传世书迹有:《苕溪诗卷》、《多景楼帖》、《虹县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樂兄帖》、《崇国公墓志》、《王羲之王略帖跋》、《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叔晦帖》、《李太师帖》等。还有很多散见于《群玉堂》、《宝晋斋》、《余清斋》、《快雪堂》,《三希堂》等丛帖之中。

第5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第6题:

唐太宗为什么要称赞大书法家虞世南?其书迹论著有哪些?


正确答案: 唐太宗曾称赞虞世南有“五德”,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都很好。
虞世南(公元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越洲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他为人沉静寡欲,笃志好学,从小跟随著名学者《玉篇》的编纂者顾野王学习。他学习勤奋,有时竟十天半月不事梳洗。
有一次,唐太宗命他写《列女传》以装屏风,当时恰巧手头无书,于是他便默写下来,居然一字不差,学问功力之深,可见一斑。虞世南耿直不阿,常犯颜直谏。太宗问天变灾异时,他劝太宗勤修德义,省察狱识,不要居功自傲。太宗游猎无度,要厚葬高祖,他都直谏无隐。太宗感概地说:如果群臣都像世南,不怕天下不治。
在书法上,虞世南求教于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由于嫡派真传,所以世南用笔得王羲之之法,书体遒美,外柔内刚、姿态萧洒,内力沉厚。他早年偏工行草,晚年楷书也登神品。
虞世南传世书迹有《破邪论序》、《左脚帖》、《千人斋疏》、《东观帖》、《积时帖》、《醒滞帖》、《孔子庙堂碑》等。传说当日虞世南将《孔子庙堂碑》拓本进呈时,唐太宗赐他王羲之黄银印一颗。此外,他尚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墨迹草稿一种(也有人认为是米芾的临本)。他所著的《笔髓论》、《书旨述》两篇,是他的论书著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第7题:

著名法帖《书陆机文赋》的作者是谁?其书艺如何?


正确答案:是陆柬之。陆柬之,今苏州人,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陆自小随其舅父学书,后又学习二王和欧阳询,颇得出蓝之誉。当时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他的书法,用笔精妙,并善用“振笔”之法。作品理法通达,趣味盎然,格调高古。宋朝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称赞他的书法“意古笔老,如乔松依壑,野鹤盘空”。人评其字为“一览无穷”、“三年乃得其味”。但是他的书法虽古朴、精绝,却仅仅是工于摹仿,缺乏独创精神,难于自成一体,故当时虽然名声与欧、褚并肩,最终不为后人所广传。其传世书迹除《书陆机文赋》外,还有《颐陀寺碑》、《急就章》、《龙华寺额》、《武立东山碑》、《兰若碑》、《兰亭诗》、《千文》、《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第8题:

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唐太宗临摹钻研王羲之书法的功力很深,正、行、草诸体俱佳,尤喜飞白书。他所撰写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书《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他的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以赐人。贞观十七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玄武门设宴,席间当场挥毫作飞白书,大臣们乘醉哄抢,散骑常侍刘洎踏在御座上伸手抢去,没拿到的人就说刘洎登御座,罪当处死,唐太宗笑而释之。

第9题:

郑道昭的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郑道昭的传世书迹主要集中在位于胶东半岛诸县山中的摩崖刻石上。其中鸿篇巨制有云峰山上的《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郑文公下碑》、天柱山上的《郑文公上碑》、《东堪石室铭》、太基山的《仙坛诗》和玲珑山的方笔径尺大字《白驹谷题字》等;还有游记、题铭、告示。如《九仙题名》六种;《当门石坐》、《于此游止》、“云峰山之左右阙”两种;《飞仙室诗》、《云峰之山》、《仙坛铭岩》、《太基山题字》、《岁在壬辰建》等十二种,《上游天柱,下息云峰》、《此天柱之山》题字等三种,计三十七种。

第10题:

王献之书法的成就与其父相比如何?他的主要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王献之天资聪颖,又得于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其父王羲之的精心培养,从小就非常热爱书法、刻苦学习,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曾取扫帚沾泥汁在墙上写方丈大字。因此他能脱颖而出,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唐张怀瓘《书断》将其隶书、行书、草书、飞白列入神品。他说:王献之最初跟他的父亲学习,后来又学习张芝的书法,在学习中不受古人规矩法度的制约,敢于创造自己独特的书写方法。行笔率意随和,而力量沉雄,符合自然的审美法则。其心志宏阔,气度飘逸,少有人能和其匹敌。张怀瓘还在他的《书议》里评论献之于行草之外又创新体时说:“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见在书法史上将其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羲献”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如宋朝米芾在其《书史》中评道:“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张怀瓘也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并又赞叹道:“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就敌,仍有擒盖之势。”黄庭坚则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各有特点,并以文章比喻,把王羲之的草书比做《左传》,将王献之的草书比做《庄子》。但是,也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最。他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踨拘束,若严家之饿隶……斯兼二者,因翰墨之病欤。”认为其字体干瘦,笔迹拘禁。南梁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也认为王献之的字体拖沓“殊不可耐”。平心而论,纵观王献之留下来的书迹,这些贬论是不贴切的,其笔意外展,潇洒倜傥,比王羲之的书法更有纵逸俊美之致,其成就即使不比王羲之高,也是堪与其父齐肩的。世传书迹以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中秋帖》、《鸭头丸帖》、《保母砖志》、《廿九日帖》、《地黄汤帖》、《辞中令帖》、《鹅群帖》、《授衣帖》、《舍内帖》、《东山帖》等最为著名。据传,王献之还善于作画。有一次桓温请他在扇上写字,他不慎将笔掉在了扇子上,就趁那落笔的污点,画成了一头牛,很是精妙,深得桓温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