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列举出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高二学生,40人。 场地:操场。 器材:体操垫。 学习内容:鱼跃前滚翻。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5分钟的课,列举出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高二学生,40人。 场地:操场。 器材:体操垫。 学习内容:鱼跃前滚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出20分钟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场地布置。
  某学校初二(1)班,班级人数40名,教学内容为障碍跑。
  教学条件:田径场l块,体操垫4块,跨栏架8副,沙袋20个,标志杆4根,提示板l块。


答案:
解析:


第2题:

影响初中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有(  )

A.学生数量、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组织能力、器材的数量
B.学生数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差异
C.学生数量、体育教学目标、学生个体差异、体育场地器材
D.学生数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个体差异


答案:D
解析:

第3题:

()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A、教学重点

B、教学难点

C、教学方法

D、教学目标


答案:D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接力跑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
初三(1)班,学生30人。
教学内容:接力跑。


答案:
解析: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请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田径场,秒表1块。
教学内容:800米,第1次课。


答案:
解析:


第6题:

高二(6)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为挺身式跳远,教案准备部分的内容见下表。
  准备部分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及要求



本次课准备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


答案:
解析:
①课堂常规的内容不完整。课堂常规内容有: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检查服饰、着装。②徒手操的练习顺序安排错乱,应按人体关节顺序从上到下进行练习,即振臂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双人压肩、活动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绕环。③徒手体操队形的组织不清晰,应该强调出:学生成徒形,按四列横队散开,并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徒手操。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清写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条件:操场1块,实心球若干。
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原地双手前、后抛实心球技术。第2次课。


答案:
解析:


第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
解析:
(1)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2)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归纳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动能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并且推导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但是其中的等式



2.新课教学



师: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 请用文字叙述一下。
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这个结论就叫做动能定理。
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W表示的是合力做的功。
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生1:如果物体匀速下落,那么物体的动能就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合力是零,所以合力所做的功就是零。
生2:一架飞机在牵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这个过程是牵引力和阻力都做功,牵引力做正功,阻力做负功,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变化了多少。
师:上节课推导出来的动能定理,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在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应该怎么理解
生: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变力。或者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我们仍然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成很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师:正是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我们看一道例题: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s=5.3×102m时。起飞速度达到υ=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已知初末速度,运动的距离。还知道物体受到的阻力。
师:我们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入手。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师:以前我们分析受力的目的是为了求物体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为了求舍力做的功,根据合力做的功,我们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呢
生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第二定律方便。
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定律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困难。
小结:
动能定理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这个例题具有代表性,分析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答题参考格式,设计20分钟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某中学高一(2)班,学生40人,学习内容为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新授课,教学条件为排球场2块,排球20个。
  答题参考格式:



答案:
解析:


第10题:

阅读材料,设计一堂40分钟的课,列举出基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班级人数:初三学生,30人;
器材:录音机1台;
学习内容:健美操。


答案:
解析:
“健美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健美操基本知识,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学习健美操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上肢基本动作、下肢基本动作以及躯干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比赛法。
三、教学实施
(一)准备部分
1.进行课堂常规。
2.教师带领学生做徒手操热身运动:①扩胸运动;②腿部运动;③关节运动;④体转运动;⑤颈部运动;⑥跳跃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导人阶段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美操与广播体操的联系与区别,并鼓励喜欢跳舞的同学自编几个动作组成一套操。
2.学习活动
(1)教师示范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
(2)讲解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
①木偶动作:直立,双脚分开,双臂侧平举,肘稍屈。左手指朝上,右手指朝下,同时身体向左倾。继而右手向上转,左手向下转,同时身体向右倾。
②屈膝下蹲:双脚分开,双膝略弯,收紧腹肌和臀肌。慢慢屈膝下蹲至最低点,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起立至开始姿势。
③屈身控制(30秒):双脚分开,腿伸直,双手自然贴于臀部;背挺直,从髋关节处向前屈,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5;进一步屈体,两手抓住小腿肚;保持腿直,不要紧抱膝盖,并试图触碰地面,保持此姿势从1数到10。
④体侧抬腿(30秒):双手撑地,右膝跪地,左腿向体侧伸直;抬起,落下伸直的左腿,做4次。换右腿再做。每条腿反复练习3次以上。
⑤向后踢腿:双手直臂撑地,双膝跪地,低头,左膝向鼻尖运动。然后抬头,同时左腿向后上方踢起,达到既舒适而又能及的高度。转而腿向鼻尖运动,接着再向后上方踢起,反复练习3次。换右腿做同样动作。
⑥侧卧压腿:右手及前臂支撑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腿前的地上,抬右腿15次。换一边再做。
⑦空中蹬车:仰卧,下背部着地,双肘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朝胸前运动,然后伸进腿,保持离地15厘米高,同时左腿屈膝,朝胸前运动。不要拱背,如此不断交替屈伸,如同蹬自行车。
⑧腰背上拱:仰卧,屈膝,双脚稳踏地面,双手置头后,腰背部朝上拱,保持此姿势2秒钟,然后放平,紧贴地面4秒钟,重复练习5次。
(3)让学生边看示范边听讲解边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健美操步伐和动作要领,对健美操产生实践体验,熟悉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
(4)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①学生4人分为一大组,每大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2人;
②组员之间互为裁判,相互学习、评价;
③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错误纠正;
④安排小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①以快乐教学为主,学生分组互学的方式更能活跃课堂氛围;②通过小组表演比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③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下一阶段的操练学习做好准备。
(三)结束部分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柔软操以放松身心。
2.教师总结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3.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和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创编一小段健美操,并在下一节课上表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