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论述Anderson(1980)言语产出的三阶段模型内容?

题目
问答题
论述Anderson(1980)言语产出的三阶段模型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即()。
A.内容、言语和操作
B.认知、言语和操作
C.内容、操作和产品
D.内容、言语和产品


答案: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品)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2题:

言语产出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以言语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3题:

Anderson提出言语产出的阶段不包括()

A.匹配阶段

B.构造阶段

C.认知操作阶段

D.转换阶段

E.执行阶段


参考答案:AC

第4题:

论述衰减模型的内容及评价?
Treisman(1960,1964)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关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她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更重视高级分析水平本身的功能特征。她认为已经贮存的信息如字词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号通过过滤器时没有受到衰减,保持原来的强度,可以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非追随耳的信号由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不能得到识别,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则有较低的阈值,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影响阈限变化的还有上下文、指示语等。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第5题:

简述Anderson(1980)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目的指向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序列:包括心理过程的序列;认知操作: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第6题:

论述更接近实际的言语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
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言语理解模型,它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是可以重叠的。它既包括自下而上加工,又包括自上而下加工,以及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模型认为,言语理解通过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下而上加工对进入感觉系统的听觉的或视觉的信息进行分析,抽取特征,识别字母和字词及其联系,最后再予以解释,以达到对一个句子的理解。
自上而下加工的方向则相反,它从对话题的一般概念或期望开始,应用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来引导对特定的感觉信息、特定的字词及其句法联系等进行加工。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是相互联系而进行。

第7题:

论述言语的系列模型和相互作用模型?
言语理解过程可看作是一个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经历一系列相继的信息加工阶段。有两个言语理解模型:系列模型和相互作用模型。系列模型认为言语理解是从语音加工开始的,然后到词汇,再到句法和语义的加工,信息流动朝着一个方向,从较低的水平或阶段进入较高的水平或阶段,相继地得到加工。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是可以重叠的。这两类模型的根本差别即在于,系列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而相互作用模型既包括自下而上加工,又包括自上而下加工,以及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

第8题:

哪种语义记忆提取的模型是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并被称作“可教的言语理解者”?

A、层次网络模型

B、激活扩展模型

C、集理论模型

D、特征比较模型


参考答案:A

第9题:

论述Anderson(1980)言语产出的三阶段模型内容?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以言语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称言语的产出。言语的产出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同的心理学家区分出数目不同的阶段。Anderson(1980)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它包含
1)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
2)转换阶段:应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言语的形式;
3)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消息说出或写出来。这个三阶段模型实际上可以概括那些划分更多阶段的模型。

第10题:

何为言语的理解和产出?
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材料,即把握言语或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称言语的理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以言语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称言语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