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荀子的教师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教师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尊师重道”一直以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荀子最早提出“尊师重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所以,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要服从教师,尊重教师。(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尊师重道,并不是指任何情况都要服从老师,新课改强调的师生关系为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第2题:

简述荀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条件和作用的思想


答案:
解析:
(1)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最为 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3荀 子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 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 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 师恶治? ”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子特别推 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 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 “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 牛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 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 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 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 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 月艮;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有传 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 且能加以阐发。

第3题:

简述“教师中心论”和现代教师观的差异。


正确答案: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中心论”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而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第4题:

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简述荀子的教师论。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2)为学必须接近贤师,仰承师训。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所以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
(3)荀子接着便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第6题:

简述“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解析:
(1)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2)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 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第7题:

简述孟子、荀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求放心”。
(2)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积伪”。
(3)孟子、荀子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孟子从伦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发展扩充人性。
荀子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性,强调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改造人性。
孟子、荀子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通过教育人人可以学为圣人的结论。
孟子、荀子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第8题:

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参考答案:

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还是“性恶论”。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较重视法的,他对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1)法以礼为本。荀子生当乱世,认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但他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
(2)论法的作用。荀子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
(3)先礼后法。荀子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儒家重礼义教化的传统。
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使“民归之于流水”,得到人民的支持。
(4)罚当其罪。荀子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第9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第10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