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题目
问答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四个烧杯甲、乙、丙、丁的容量比为3∶4∶8∶10。用甲烧杯装满与水比重相同的A溶液倒入丙烧杯后,用水兑满,然后将混合的溶液倒入乙烧杯至满后,将剩下的部分倒入丁烧杯并用水将丁烧杯注满,问此时乙烧杯中A溶液的浓度是丁烧杯中的多少倍()

A、18
B、24
C、30
D、36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问题。赋值四个烧杯容量,甲(3)乙(4)丙(8)丁(10),设A溶液浓度为x,丙烧杯用水兑满后浓度为3x/8,倒入乙烧杯至满,浓度不变为3x/8,剩下部分倒入丁烧杯注满水后浓度为1.5x/10,则乙烧杯浓度是丁烧杯的3x/8/(1.5x/10)=2.5倍。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溶液问题

第2题:

甲烧杯内装有300克浓度为60%的酒精溶液,乙烧杯中有200克水,将甲烧杯中溶液的1/3倒入乙烧杯,混合后再将其中的一部分倒回甲烧杯,此时甲烧杯中酒精溶液的浓度为45%。问这时甲烧杯内的溶液有多少克?

A.260
B.280
C.300
D.320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溶液混合。
第二步,根据题意把甲烧杯中溶液的1/3倒入乙烧杯,这时乙烧杯中酒精浓度为100×60%÷300=20%,甲烧杯还剩200克浓度为60%的酒精溶液,设将x克溶液倒回甲烧杯,可得等式20%×x+200×60%=45%(x+200),解得x=120(克),这时甲烧杯内的溶液有120+200=320(克)。
因此,选择D选项。

第3题:

1号烧杯中有浓度为4%的盐水180克,2号烧杯中则为浓度为10%的盐水。从2号烧杯中取出120克盐水倒入1号烧杯中,再往2号烧杯中加水,使两个烧杯拥有一样多的同浓度盐水。请问,2号烧杯中原来有盐水多少克?( )

A.260克

B.312克

C.415克

D.512克


正确答案:B
从2号烧杯中取出120克盐水倒入1号烧杯中后,1号烧杯的含盐量为: 180×4%+120 X 10%=19.2(克),浓度为19.2÷(180+120)×100%=6.4%。又因为最后两个烧杯中拥有完全一样的盐水,所以2号烧杯中也有19.2克盐。再加上2号烧杯倒入1号烧杯的盐水含有盐120 X 10%=12(克),所以2号烧杯原本共含盐19.2+12=31.2(克),那么2号烧杯中原有盐水31.2÷10%=312(克),答案为B。

第4题:

烧杯用()质玻璃制成,分为()烧杯、(高型)烧杯和()烧杯,有的还带有容积刻度。


正确答案:硬;普通;锥形

第5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
(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2)得出结论2: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②8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徽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6题:

实验室A、B两烧杯中分别装了300克浓度为13%和700克浓度为7%的盐酸溶液,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盐酸的相关教学,某老师用两只试管分别从A、B烧杯中取出等量的溶液,但由于没有标注,教学完成之后他把取自A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B,把取自B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A。之后,测得A、B两烧杯中盐酸浓度相同。那么从两烧杯中取出的盐酸为( )克。

A. 126
  B. 210
  C. 378
  D. 525

答案:B
解析:
A、B盐酸含盐量分别为300×13%=39和700×7%=49,所以盐酸的总量为39+49=88。由于最后A、B浓度相同,所以A、B的溶液的浓度都为8.8%, 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求得A溶液中13%和7%的溶液的比为3:7。从而得出答案。

第7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问题结果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试题】Na2S03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变质,某学生按照如下方案计算Na2S03,样品的纯度:
①准确称取样品w g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②向小烧杯中滴入 ;
溶液直至沉淀完全;(③将沉淀、称重,得沉淀为a g;④计算Na2S03样品的纯度。
【考试结果】有约20%的学生提交了下面的答案:②向小烧杯中滴入HN03酸化的Ba(N03):
溶液直至沉淀完全;③将沉淀过滤、干燥、称重,得沉淀为a g。
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②向小烧杯中滴入溶液直至沉淀完全;③将沉淀、称重,得沉淀为a g。
(2)试对【考试结果】中学生答题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写出Na2S03样品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
解析:
(1)盐酸酸化的BaCl:溶液;过滤、干燥。 解析:Na2S03在空气中变质生成Na2S04,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可以生成不溶于酸的Ba2S04沉淀,根据生成的Ba2S04沉淀可计算样品中Na2S04的质量,从而计算得到Na2S03样品的纯度。因此需要过滤、干燥来得到沉淀。
(2)答题错误原因分析:学生知道利用不溶解于稀硝酸的BaS04沉淀来检验SO42-但忽略了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把Na2S03氧化为Na2S04,因此加入HN03酸化的Ba(N03)2溶液会导致Na2S03与Na2S04均转化为BaS04沉淀。
(3)解析:Na2S03在空气中变质生成Na2S04是因为氧气的氧化作用。

第8题: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 (只填字母序号).


正确答案:
CBDEA 

第9题:

配制100克16%的NaCl溶液,正确的是()。

  • A、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B、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C、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D、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称量一定质量NaOH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置于烧杯中在台秤上称量
  • B、置于称量纸上于台秤上称量
  • C、置于烧杯中在分析天平上称量
  • D、置于称量纸上于分析天平上称量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