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研究者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感兴趣四种生字密度:1:5、1:10、1:15、1:20。 被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被试40人,男性20人,女性2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平均年龄为14.5岁。 材料:选取历史方面的四篇短文(1:5、1:10、1:15、1:20),这四篇短文除了生字密度不同外,在文章的长度、语法的难度上均进行了匹配。每个学生要阅读四篇短文中的每一篇,四篇短文的阅读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平衡处理。 分析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此实验采用什么

题目
问答题
研究者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感兴趣四种生字密度:1:5、1:10、1:15、1:20。  被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被试40人,男性20人,女性2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平均年龄为14.5岁。  材料:选取历史方面的四篇短文(1:5、1:10、1:15、1:20),这四篇短文除了生字密度不同外,在文章的长度、语法的难度上均进行了匹配。每个学生要阅读四篇短文中的每一篇,四篇短文的阅读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平衡处理。 分析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此实验采用什么类型的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被试内设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问题:请问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直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直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自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掰形近字。

第2题:

学习生字的方法有很多种,著名的教育学者斯霞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办”的时候,是这么跟学生讲的——“为人民办事,要出力,要流汗”,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生字。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分析,关于斯霞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的成功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

A.斯霞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的成功之处主要是运用了意义识记
B.斯霞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的成功之处主要是运用了机械识记
C.斯霞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的成功之处主要是运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D.斯霞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的成功之处主要是运用了组织策略

答案:A,C
解析: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斯霞在生字教学中,给无意义的生字赋予了意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防止遗忘。所谓精细加工策略是指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斯霞在生字教学中将新字“办”与已学过的知识“力”“汗”联系起来,运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第3题:

年轻的黄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把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黄老师想,肯定是抄写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明显提高。黄老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需要改进。通过思考,黄老师向学生宣布了“新规定”:老师不专门布置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在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习字方法。除了抄写外,有的学生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有的学生采用组词、造句、编顺口溜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大有提高。

请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黄老师“新规定”出台前后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28.(1)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2)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3)案例分析:
在“新规定”出台之前,黄老师对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贯彻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巩固方式单一,机械重复训练较多,既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规定”的实施,表明黄老师已经较好地理解、把握了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4题:

小学语文《树和喜鹊》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标题)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出示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认读。
(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词语。
4.在田字格中写一写学到的生字,同时教师纠正学生不良坐姿。
(三)初步感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后来呢?
3.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鸟儿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4.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深入研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练习用“孤单”说话。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明确:树有了邻居,可以交朋友;稀缺也有了邻居和朋友。所以它们都不孤单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五)书写巩固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5)展示评比,找出优秀的作业。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六)巩固提高
1.结合课堂所解释词句含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七)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
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下节课找小组来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1.你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答案:
解析:
1.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首先,得体和富有朝气的仪容仪表。作为新老师,第一印象很重要,而这往往体现在外在形象上。因此,新老师必须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修饰,从穿着打扮到精神面貌,都要呈现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一开始给学生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接下来学生才会更期待新老师会如何和他们相处以及进行授课。
其次,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修养。作为新老师,和学生初次接触,没有感情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信服,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以及对他们的用心投入和真诚相待。
最后,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老师来说,必须平时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们拉近距离,平等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相处氛围。新老师还应走在现代教育的前列,钻研创新,运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去创新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学会本领,从而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勤思考、爱钻研、动手、动脑的刻苦精神。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

第5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答案:
解析:
(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知道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的作用。?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6题:

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5遍,学生的这种抄写行为属于操作技能练习。


答案:错
解析:

第7题:

老师想从 52 个学生中抽取 10 名学生的成绩单分析期中考试情况,一个学生在旁边随 手拿走两份成绩单,老师没在意,在余下的成绩单中抽了 10 名学生的,则李明的成绩单被学生 拿走和被老师抽到的概率分别为:

A. 1/26,1/5
B. 1/26,5/26
C. 1/26,0
D.1/25,1/5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李明的成绩单被拿走的概率为2/52=1/26,被老师抽出的概率为(25/26)×(10/50)=5/26。

第8题:

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写生字时,儿童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的几个小时,仍然能依样写出生字。

问题:(1)这个案例体现了谁的学习理论?

(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第9题:

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首先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A.组和B.组,研究者告诉教师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提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
解析: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 ①因果关系: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研究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③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因变量:学生学科成绩。 无关变量:学生成熟度变化、时间的长短、班级班风、学习风气、人际关系等。 ④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A.组学生 控制组:B.组学生 ⑤前测与后侧 前测:实验前的学科测验 后测:一年后的学科测验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首先,内部效度高,由于采用相等的控制组,而且两组都有前后测,故在前测到后测期间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两组完全一样,便于作对照比较。其次,由于采用随机的方法,两组在各方面的特质相等,故可控制“差异的选择”、“受试的流失”和“选择与成熟等因素交互作用”三个因素的干扰。比较严谨的实验设计,常被采用。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干扰,以及“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第10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2)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侧设计,格式为:0.X 0:(3)该实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如果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就表明该种阅读方法是有效的。(4)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统计方法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③采用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比较两个班级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差或使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单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实验设计的区别。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