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开皇律》的主要成就。


答案:
解析:
(1)篇目体例的完善。《开皇律》总结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齐律》为基础,调整了篇目结构,定法典篇目为12篇、500条。《开皇律》自此完成了法典篇目由繁到简的过程,显示了立法技术的进步与成熟。
(2)封建五刑制正式形成。《开皇律》删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封建五刑制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3)首次规定“十恶”。《开皇律》在《北齐律》“重罪十条”的基础上确立“十恶’,罪名,并为后世沿用。
(4)进一步完善“八议”、“官当”制度,并区分“公罪”与“私罪”,使得封建特权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得到发展。

第2题:

隋朝的主要立法有()。

  • A、新律
  • B、开皇律
  • C、大业律
  • D、开皇令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隋文帝时期以《北齐律》为蓝本制定颁行,共十二篇五百条。其主要内容如下:
(1)确立死、流、徒、杖、笞封建制五刑,废除前代车裂、枭首等酷刑;
(2)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
(3)吸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八议"、“官当”、“听赎”,并创设“例减”,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贵族官僚在法律上的特权。
《开皇律》的结构和内容对唐律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制定唐律的蓝本,所以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5题: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主要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主要内容: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性质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2)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6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商鞅按照法家理论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法为律。法,表达的是“平之如水”的含义;律,新兴地主阶级解释为“均布也”。商鞅改法为律是新兴地主阶级以法代刑思想的继续,其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注重法律的实施。
(2)重农奖功。为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财源、兵源,商鞅实施了废除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从法律上确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3)通过重刑轻罪治奸惩恶,并进一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还利用重刑强制民众开垦耕种,以维护生产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在总结各诸侯国变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促成了秦国君主专制政治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也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活动中最彻底、成效最显著的一次,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重刑原则,并且规定了许多实施重刑的措施。这些法律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秦严刑峻罚的法制特征,也为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严酷的基调。

第7题:

简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隋文帝时期制定颁行,共12篇500条。其以北齐律为蓝本,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废除前代车裂等酷刑;规定"八议"之制,以维护贵族官僚地主的特权;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
《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8题:

简述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固有的制度内容,即成为清朝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第二,在内容上,一方面在新修新订的法律中继续保持肯定和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大量引入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使得保守的内容和先进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时显现于新订法律法规之中。第三,在法典编纂形式上,修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有关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法院组织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第四,在实质上,修律是在保持君主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既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清末修律活动在客观上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首先,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其次,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再次,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最后,修律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第9题: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计16条。
(1)主要内容
①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②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③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2)历史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便根据大纲精神,进一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10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