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专题

问答题简述唐朝的监察制度。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唐朝的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以整顿‚吏治、提高国家机关的效能。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劳动监察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参考答案:劳动监察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监察主体的特定性(2)劳动监察内容的全面性(3)劳动监察手段的行政性(4)劳动监察决定的强制性

第2题:

最早对六部推行监察制度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
解析:唐玄宗令监察御史六人分别对尚书省六部实行监察,称为“大察官”,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即源于此。

第3题:

简述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渊源及在秦朝的发展。


正确答案:
监察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御史源于周时的史官,是为天子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掌赞书而援法令”,进而负有某种非专任和经常的监察责任,并渐渐形成机构和一套制度。到汉代发展成古代中国特有的监察制度。从渊源关系上讲,秦代可说是古代监察制度的发端:原秦国时已有御史之职,行使监察职能发端于战国末期。据《史记》,统一六国后秦代在中央设立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该府长官,掌监察,其位略次于丞相。有权监视百官,并随时向皇帝禀奏、进谏,参与机要。下设御史中丞二人,负责执掌图籍兼纠察,并受命巡视政事和司法审判。时人谓: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专事告密的御史大夫当然最为皇帝宠信。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全国的建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皇帝对百官的全面控制,给御史大夫以三公之位,加重其职权,对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查,并向地方派出监御史,对地方实行监察。秦代监察制度虽属初创,尚不完善,但为汉代以后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秦一代,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到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败亡,共历l5年。在这短短的15年里,统治者任法专刑,以为天下统一,可以“意得欲从”而“臣畜天下”了,始皇末年(公元前209年)更是“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加之征伐徭役,赋敛无度,使百姓发出“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怨怒之声。《史记。秦始皇本纪》讲,及至二世,“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致使“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终于导致《汉书·刑法志》所说的“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在陈胜、吴广的反叛带动下,秦朝迅速灭亡了。

第4题:

简述环境监察政务公开制度?


正确答案: 1、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身份
2、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3、公开排污收费标准
4、公开行政处罚情况
5、公开举报电话和投诉部门

第5题:

简述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学校类型多样化,封建等级制度鲜明,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

第6题:

简述宋朝的监察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先,开台、谏合一之端,加强对宰执大臣的遏制;其次,皇帝直接掌握台谏官的任命权,使台谏官有效地监察宰执大臣;再次,监察官本身受监察,使监察官置于皇权的严密控制之下;又次,关于御史的有关规定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法律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但总的来看,尚不够科学和完备。宋代监察制度形成上述特点是因为在藩镇之患消除以后,皇帝必须考虑如何保存削藩的成果,同时防止大臣专权纂位,需要制定一系列加强皇权的制度,以防微杜渐。

第7题:

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
(1)行束脩礼
(2)制定教学计划
(3)推行考试制度
(4)建立假期制度

第8题:

简述元代的监察制度。


正确答案:元朝以前,在地方宋建立过正规的监察机构。元朝则在地方建立了正规的监察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自成独立的监察系统。其监察机构有行御史台和诸道肃政廉访司。行御史台有二,一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简称南行台或南台,二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简称西行台或西台。在至元十四年置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于扬州。归中央的御史台管领。至元二十七年规定,江南行台管江南的江浙、江西和湖广三个行中书省的监察,并总制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十道提刑按察司.南台的“官秩如内台”,其监察御史初置10人,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为24人,后定制为28人。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移治陕西,号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亦隶御史台管领,管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四个行中书省的监察,并统制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提刑按察司。“官秩如南台”,其监察御史一直为20人。中书省的腹里之地,以及河南、辽阳等行省的监察,由中央御史台直接管领,并统制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淮东、淮西、山南和辽东八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在世祖至元六年建立时称提刑按察司.初为四道,至元十四年增为八道,后又不断增置,到至元二十八年改称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遂定为二十二道”,即上述的南台所统十道,西台所统四道,以及内台所统的八道,这就把全国在地方的一百八十五路、分属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进行监察.各司视监察的需要,可以设立分司.每道肃政廉访司的官吏有法定的编制,规定每道设官8员,其中肃政廉访使、副使各2人,佥事4人,组成为领导核心.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兼管勾、书吏、泽吏、通事、奏嫠、典复等28人,各自履行法定的责职.因此,元朝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的严密的监察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

第9题:

简述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监察制度?


正确答案:(1)秦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这时的监察权和行政权胶着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统制,并未成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御史丞相为首,在御史府协助御史大夫处理政务,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设于宫内的部分官员。从职责分工来讲,御史丞侧重于协助处理御史大夫副丞相职务的事项及施政过程的行政监察,御史中丞则分管皇帝直接交办的监察工作。
(2)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宰相制度的变更也使监察组织发生变化。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不再担任监察的任务。与此同时,专门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御史台虽名义上仍隶属于少府,但实际已独立执行监察的职能,这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御史中丞纠察百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督部刺史纠察地方官员,二是通过侍御史、殿中执法纠察中央官员,三是通过公卿奏章,纠察百僚。

第10题:

唐朝的监察制度跟政治运行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1)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成了三套班底。
(2)隋唐地方区划比较小,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存在问题,因此,特别注意对地方官的监察。朝廷往往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人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中期政治比较开明,因此监察体系作用发挥得较好。御史和谏官不仅弹劾违法官员,而且经常给皇帝提意见。这使得皇帝们时常要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百官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到了唐朝晚期,检查系统的作用大打折扣,于是自身贪渎,玩忽职守,谏议无人听从,整个官僚机器趋于锈蚀,王朝也就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