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题目
问答题
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大豆烂杆是什么病?发病后再防治还有用么?如何预防烂杆病的发生?


正确答案: 为了预防大豆菌核病的发生,防治的重点是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轮作与邻作。因菌核病菌寄主范围广,除忌重茬种植外、还不宜与向日葵、油菜、小杂豆(红小豆、芸豆等)、麻类等作物连作或相邻种植,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2)发病田应在收获后进行耕翻,消灭病株残体上的菌核以及将地表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并将病残体拉出田外,减少病源。
(3)中耕培土,减少菌源。大豆出苗后及时中耕培土,这不但可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或将菌核萌发的子囊盘切断,减轻病情,又可以促使大豆侧生根形成,减轻根腐病危害。
(4)药剂防治
一般于大豆2~3片复叶期,每公顷喷施25%施保克1050~1500毫升或40%菌核净750~1050毫升或50%农利灵1500毫升或50%速克灵150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7~10天后再喷一次。若田间水分差,喷药时间适当推迟。

第2题:

如何防治烂鳃病?


正确答案: (1)鱼种放养前用浓度10mg/kg的漂白粉药液或浓度为15—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食盐水浸洗10~15min。
(2)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浓度为15~20mg/kg,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或者每半个月泼洒一次漂白粉,浓度为1mg/kg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3)发病池可全池泼洒漂白粉1mg/kg泼洒漂粉精0.3~0.5mg/kg或强氯精0.3~0.5mg/kg或优氯精0.3~0.5mg/kg或优氯精0.5mg/kg。
(4)全池泼洒二氯浓度为0.1~0.2mg/kg或泼洒二氯海因浓度为0.4mg/kg或泼洒富溴浓度为0.1~0.2mg/kg。
(5)发病时也可用五倍子2~4mg/kg磨碎后浸泡过夜全池泼洒;或用大黄氨水液全池泼洒用0.3%的20倍大黄重量的氨水浸泡大黄12~24H带渣全池泼洒其大黄浓度为.5~3.7mg/kg。
(6)在外用药的同时口服药物效果更好每千克鱼每天用复方新诺明10~20mg/kg或者氟哌酸20~50mg/k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第3题:

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和()。


本题答案:烂鳃;开天窗

第4题: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细菌性烂鳃病是由粘球菌侵入鱼的鳃部引起的。病鱼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鳃瓣变白,鳃把和鳃丝附着污泥和粘液,鳃盖骨表皮充血或溃烂,体色变黑,头部尤为明显,故又称“乌头瘟”。此病多发生于青、草鱼中,常与肠炎病、赤皮病并发。每年4─10月是发病期。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定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预防。用竹篾编成篓子或用塑料袋钻小孔,每袋(篓)装放漂白粉2─3两,沉于水下,每个小食场挂3─6个即可;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或用2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每2天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

第5题:

怎样防治养殖淡水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即淡水鱼类暴发病)?


正确答案: 可采取药物外用与内服相结合进行防治。主要预防方法有:
①清除过厚的淤泥。冬季干塘彻底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②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消毒,病鱼要及时捞出深埋而不能到处乱扔;
③鱼种尽量就地培养,减少搬运,并注意下塘前进行鱼体消毒。可用15~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④放养密度应根据各地条件、饲养管理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⑤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正确掌握投饲技术,不投喂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
⑥流行季节,用生石灰浓度为5~30毫克/升化浆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以调节水质。食场定期用漂白粉、漂白粉精等进行消毒;
⑦漂白粉1毫克/升、漂白精(有效氯60%~65%)0.2~0.3毫克/升、二氧化氯0.1~0.3毫克/升或二氯海因0.2~0.3毫克/升全池泼洒
发病之后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①每千克鱼用氟哌酸30毫克,或氧氟沙星10毫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5天;
②每千克鱼用氟苯尼考5~15毫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5天;
③每千克鱼每天用病毒灵20毫克、复方新诺明第一天100毫克,第二天开始药量减半,拌在饲料中投喂,5天为一个疗程;
④每千克每天用庆大霉素10~30毫克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第6题: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发生在越冬。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的相似症状是()

A、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B、发病晚期出现“开天窗”

C、鳃盖充血、出血

D、上下颌红肿


参考答案:A

第9题:

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此病病原为鱼害粘细菌,鱼害粘细菌侵袭草鱼鳃的方式,一般是从鳃丝末端开始,然后往鳃丝基础和两侧扩展,因此,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粘细菌。
预防与治疗方法: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①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②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而定,一般为15-20毫克/升。
③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克。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④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水中浸泡,隔天翻动一次。
⑤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以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毫克/升浓度换算用量。
⑥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使池水成2-4毫克/升浓度。
⑦将干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3.7毫克/升。
⑧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地遍洒,浓度为2.5-3.7毫克/升。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
(1)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毫克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天。
(2)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
(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第10题: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烂鳃病等。


正确答案: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