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试述森林经济收获量的形成过程。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森林经济收获量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般的用材来讲,干材蓄积量还不能全部收获利用。通常在造材过程中把梢头、伐桩要留在林地上,在工厂加工成材时边脚料也不能利用。真正能利用的也只是干材的一部分,这部分由出材率大小决定。出材率(60-90%)的高低取决于干材的质量(通直度、饱满度、缺陷等)、用材规格等。
因此,从生物产量到经济产量要经过如下折算:生物量×经济系数(0.3-0.7)=蓄积量蓄积量×出材率(60-90%)=出材量(经济产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答森林经济收获量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一般的用材来讲,干材蓄积量还不能全部收获利用。通常在造材过程中把梢头、伐桩要留在林地上,在工厂加工成材时边脚料也不能利用。真正能利用的也只是干材的一部分,这部分由出材率大小决定。出材率(60-90%)的高低取决于干材的质量(通直度、饱满度、缺陷等)、用材规格等。
因此,从生物产量到经济产量要经过如下折算:
生物量×经济系数(0.3-0.7)=蓄积量
蓄积量×出材率(60-90%)=出材量(经济产量)

第2题:

试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并说明这些因子与收获量的关系。


正确答案: 林分收获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四个因子:
(1)林分林龄(或异龄林的年龄分布);
(2)林地的生产潜力(立地条件);
(3)对林地的生产潜力现时充分利用程度(林分密度);
(4)经营措施(间伐、施肥、竞争植物的控制等)。
1)年龄:收获量与年龄呈“S”型曲线;
2)立地条件:当年龄和林分密度相同时,立地条件越好,林分收获量越大;
3)林分密度:但立地条件相同时,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越大林分收获量也越大。但是,当年龄较大时,遵从“最终收获量一定”的法则,即不同密度之间的收获量差异不大。
4)经营措施:施肥可以改善立地条件,可以适当提高收获量。间伐则调整密度而间接影响收获量。

第3题:

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试述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试述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


正确答案: (1)永续利用的内部条件:①林地条件:a.林地数量b.林地质量;②林木条件:a.树种结构b.年龄结构c.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
(2)永续利用的外部条件:①经济条件:a.良好的经济条件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投入b.经济水平高,有利于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取集约经营措施,从而保证实现森林永续利用c.经济条件和人们生活水平呈正相关;②政策法规;③经营管理水平。

第5题:

试述森林经济收获量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一般的用材来讲,干材蓄积量还不能全部收获利用。通常在造材过程中把梢头、伐桩要留在林地上,在工厂加工成材时边脚料也不能利用。真正能利用的也只是干材的一部分,这部分由出材率大小决定。出材率(60-90%)的高低取决于干材的质量(通直度、饱满度、缺陷等)、用材规格等。
因此,从生物产量到经济产量要经过如下折算:生物量×经济系数(0.3-0.7)=蓄积量蓄积量×出材率(60-90%)=出材量(经济产量)。

第6题:

试述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广泛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重大现象。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技术发展的程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形态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表现为贸易与人口迁徙推动下的经济融合;第二次高潮(“二战”结束至1970年)表现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相互替代与融合;第三次高潮(1970年至今)表现为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浪潮。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因美元在市场信心和清偿力之间难以兼顾的致命缺陷而走向崩溃。此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牙买加体系,全球进入一个浮动汇率时代,各国汇率开始出现大幅波动。而且,由于通信费用和计算机价格的几何级数式的降低、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驱动,国际资本大规模的快速流动已不存在技术障碍。
在汇率出现频繁、大幅波动的时代,不管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都面临着额外的汇率风险,而唯有资本的快速运动才能消解和预防汇率和资产价格风险,因此出现了金融自由化对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替代。当今全球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的日均交易额均超过1万亿美元,是全球进出口总额的30多倍,而且金融交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之中。如果说过去是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那么,在当今,金融全球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引擎,甚至可将之视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第7题:

试述森林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效益?


正确答案: (1)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2)经济林产品(3)生态保护(4)是重要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5)具有旅游、文化价值(6)是生物多样性的资源(7)是最大的生物量产地(8)是主要的碳储库,维护大气成分的平衡。

第8题:

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
解析:
(I)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 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 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 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 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 因素。

第9题:

试述血栓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血小板从轴流中分离析出,并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进而黏集成堆,随之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灰白色血栓,即血栓头部。
白色血栓形成后突入血管腔内,使血流变慢并产生漩涡运动,故使血小板进一步大量析出和凝集,形成许多有分枝的小梁,形如珊瑚,表面黏附许多白细胞。小梁间的血流逐渐变慢,血液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使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在小梁之间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即血栓体部。
随着混合血栓体积增大,直至血管腔被阻塞时,则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暗红色的红色血栓,即血栓尾部。或:
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沉积,局部血流形成漩涡;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小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堵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第10题:

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聚积过程可发生在()条件下。

  • A、草原植被
  • B、森林植被
  • C、荒漠植被
  • D、各种植被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