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简述对虾的摄食习性。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对虾的摄食习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对虾神经系统简单,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条件反射。
②、视觉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
③、摄食通过取食器官螯足掠食,颚足抱持,不能摄食粉料;
④、争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
⑤、对虾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昼伏夜出;
⑥、浅滩摄食习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对虾的摄食习性与投饵有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对虾脑欠发达,很难形成条件反射,无法利用条件刺激作为投饵信号,因此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2)对虾视觉较差,活动范围有限,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因此,投饵要分散,勤投少喂。饵料中添加诱食剂可提高对虾的摄食效果和对饵料的利用率,如牛磺酸、甘氨酸等。
(3)对虾以螯足捕获食物,用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取粉状食物。因此,配合饲料颗粒大小对饵料的利用率有影响,另外,配合饲料在水中应能保持2小时不溃散,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对虾争食能力差,摄食又怕惊动,为了充分利用饵料,清池要彻底,混养要注意比例。
(5)中国对虾有明显的嗜食性,喜专吃一种饵料,更换新饵料时摄食量下降。所以在更换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逐渐增加至正常的投饵量。
(6)中国对虾摄食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和傍晚摄食量多,中午和午夜摄食较少,傍晚和黎明应各投全天量的30%以上。养殖后期更是如此。
(7)中国对虾有沿池四周觅食之习性,投饵应沿池四周投喂,随生长,逐渐向较深处转移(1m左右)。
(8)水质不佳,溶氧下降,氨氮硫化氢增高,对虾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应减少投饵量。在10~32℃温度范围内,对虾的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9)对虾的摄食强度随蜕皮周期呈节律性变化。

第2题:

对虾在越冬场摄食强度大。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如何估计对虾的摄食量并确定日投饵量?


正确答案: 日摄食量是指1尾对虾一天所要摄食食物的数量,以克重计。日投饵量,主要依据对虾的摄食量来确定。一般在养殖虾塘设立饲料观察台,在观察台用伞网放饲料,以观察摄食量的情况。摄食量因对虾发育阶段而异,随体重增长而有变化,随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而日摄食率(对虾日摄食量与自身体重之百分比),随体重增加而下降。
一般说来,对虾的日摄食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大体为:体长1~2厘米,其日摄食量占自身体重的150%~200%;3厘米长的虾体为100%;4厘米为50%;5厘米为32%;6厘米为26%;7厘米为24%;8厘米为18%;10厘米为13%;12厘米为10%;13厘米以上为5%~8%。
以斑节对虾为例,其日投量(配合饲料)一般按每尾体重来计算。若每尾虾重为1克,则应投的饲料为体重的16%,即需1.6克的饲料;2克重为14%;3克重为12%;5克重为10%;8克重为8%;15~20克重为6%~5%;20~30克重为5%;30克重以上为4%。

第4题:

鱼类摄食习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1)在不同发育阶段摄食习性不同。
(2)在不同生活周期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3)在不同水域鱼类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4)摄食习性的昼夜变化
(5)鱼类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第5题:

简述斑节对虾与日本对虾的外形和生态习性上的区别。


正确答案: 斑节对虾喜欢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一般白天潜底不动,傍晚食欲最强,相互残杀严重。体被黑褐色、土黄色相间的横斑花纹,附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
日本对虾喜欢栖息沙泥底,白天潜伏沙层内,夜间活动,具有耐低温、活力强,耐干力强等优点。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

第6题:

中国对虾在越冬场时()

  • A、活动能力弱
  • B、摄食强度大
  • C、索饵育肥
  • D、雌雄交尾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述对虾的摄食习性。


正确答案: ①、对虾神经系统简单,对外界刺激无明显的条件反射。
②、视觉差,主要靠嗅觉觅食,觅食能力差;
③、摄食通过取食器官螯足掠食,颚足抱持,不能摄食粉料;
④、争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
⑤、对虾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昼伏夜出;
⑥、浅滩摄食习性。

第8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dyndrom virus WSSV)
曾称为“对虾爆发性流行病”、“对虾杆状病毒病”,1993年首先发生在我国
具有囊膜,杆状、囊膜为双层结构,分布在细胞核中,无包涵体
不同学者报道的不同地区的病毒大小差异较大
大小范围(60~140)×(200~320)nm

第9题:

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


正确答案: 水产资源与其他水产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是通过食物网联结而成的。某群体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它的捕食者、食物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类的食物保障,即水域中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可获性、索饵季节的长短、进行索饵的鱼类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即构成了水产资源学研究摄食习性的主要内容。了解摄食习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群体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定量关系,可为资源评估数学模型、特别是多种类渔业管理模型的建立和改进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同时,通过摄食生态学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第10题:

简述对虾白斑综合症(又称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活力下降,不摄食,甲壳上面有白斑,头胸甲容易与肌肉分离,体表粘脏。
血淋巴不凝固或者凝固时间增长,病虾在短期内暴发死亡,死亡率90%以上
细胞肿大,核肿大——空泡化——核破裂,内质网变形、断裂,溶酶体数目增多
吴垠等对中国对虾进行血液生化病理研究,总蛋白。血糖、甘油三脂、碱性磷酸酶等九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