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问答题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题目
问答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蟹池塘中水草种植的种类和如何管理水草?


正确答案: 水草的种类:轮叶黑藻:蟹喜食,生命力强不败水,芽孢播种,50-60%;伊乐藻:生长快,高温季节易腐烂败水,草茎栽种,20%;苦草:蟹喜食,草籽播种,10-20%
水草的管理:
①、栽种前施基肥(复合肥+硫酸锌肥),种草面积为池塘60%
②、养殖前期投料保草,肥水防止青苔生长
③、养殖中期割除过多水草,控制水位,及时清除浮草烂草
④、养殖后期适当补草(水花生)

第2题:

蜕壳障碍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该症因河蟹感染疾病,或缺乏钙质及某些微量元素而引起。病蟹背部发黑,背甲上有明显棕色斑块,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①检查河蟹是否患其他疾病,对症施药,进行治疗。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1次,连用三四次。③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蜕壳素,并增加动物性饲料投喂量。

第3题:

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河蟹聚缩虫病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5克,放塑料桶内,用1%的盐水浸溶,2小时后,全当泼洒(注意:虾蟹保护剂的毒性与盐度有关,如养蟹池有一定盐度,则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0克即可)。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克~0.6克兑水全池泼洒。④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新洁尔灭0.5克~l克和高锰酸钾5克~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分钟~15分钟。

第4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第5题:

如何进行河蟹病害生态预防?


正确答案: 1、春季的病害防治主要是纤毛虫。在河蟹下塘第一次脱壳结束后,杀灭一次纤毛虫,隔2-3天水体消毒一次。
2、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3、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应定期投喂内服药,主要以保肝、维生素、抗生素等。并且要中西结合效果较好。
4、进入5-6月份,每隔10-15天,需要进行底质改良一次,并适时试用微生态制剂。
5、在日常饲料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

第6题:

河蟹养殖过程中放养螺蛳的作用、意义以及如何投放?


正确答案: 作用: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放养螺蛳的意义: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螺蛳的放养: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放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

第7题: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防治方法:
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第8题:

如何防止河蟹入秋死亡?


正确答案:秋季既是河蟹收获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季节。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死亡。河蟹性成熟常于每年9~11月,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会自然死亡或逃跑。(2)病死。秋季水温变化较大,温差在10℃以上时,河蟹很难适应,易患病死亡。(3)胀死。秋季河蟹常因气压、水温变化食欲改变,易消化不良而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养殖2年的河蟹要及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免老死。(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平时注入新水时,其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在水面移栽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面积控制在水面的l/2以内。(3)在饵料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增喂蚯蚓、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水温下降后适当减少投喂量。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一次,每亩每次用生石灰20公斤。

第9题: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第10题:

河蟹饲料如何科学投喂?


正确答案: 饲料投喂需要注意:“两头精、中间粗”
①、适时投料,10℃开始投喂,特别注意苗刚下塘的饲料投喂。
②、注意饲料粒径大小与蟹的适口性,套养青虾的要兼顾青虾摄食。
③、投喂冰鲜鱼需保证新鲜且要消毒,粗料(以玉米较好)需煮熟或盐水浸泡;高温季节适当降低饲料蛋白(7-8月)。
④、最后一次蜕壳前后需加强投喂高蛋白脂肪饲料或冰鲜鱼(8月底9月初)。
⑤、投饲量:前期(3-5月)6-8%;中期(5-7月)4-5%;后期(7-9月)3-4%;前期早晚两次投喂,中后期晚上一次投喂,之后以早上一次投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