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单选题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A 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 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 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 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题目
单选题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
A

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

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

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

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明知被害人乙当时身无分文,但使用严重暴力压制其反抗,迫使对方于次日交付财物3000元。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未遂)与敲诈勒索罪(既遂),数罪并罚
B.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未遂)
C.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敲诈勒索罪(既遂)
D.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既遂)

答案:A,B,D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在行为人实施暴力威胁抢劫财物的情形,如果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使受害人不敢反抗,失去抵抗能力,而当场劫取财物应定抢劫罪。行为人扬言将要施加暴力相威胁,以后索取财物的应定敲诈勒索罪。因此正确区分两罪的关键是: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威胁强迫当事人将来给付财物的就是敲诈勒索罪: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胁迫并且当场劫取财物的,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因此,甲使用暴力手段非法取得了乙的财物,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构成了敲诈勒索罪的既遂。

第2题:

下列选项中的陈述I、Ⅱ都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答案:D
解析:
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A项错误。有色布条褪色是利用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B项错误。铁一铜原电池中,铁作负极,C项错误。故本题选D。

第3题: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正确答案:C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组成。故A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B错误。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有由法律规定的,也有由当事人约定的,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4题:

单选题
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
A

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

B

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

C

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D

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正确答案: D
解析:
唐律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笞、杖、徒、流、死五刑,作为基本的法定刑,其具体规格稍有不同。①笞刑,即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自10至50分为5等,每等加10,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等,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②杖刑,即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臀、腿或背,自50至100分为5等,每等加10,稍重于笞刑。③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着钳或枷服劳役,自1年至3年分为5等,每等加半年,是一种兼具羞辱性和奴役性的惩罚劳动。④流刑,即将犯人遣送到指定的边远地区,强制其戴枷服劳役1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自2000里至3000里分为三等,每等加500里,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较重的刑罚。妇女犯流罪的在原地服劳役3年。⑤死刑,即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为斩、绞两等,绞因得以保全遗体而稍轻于斩。

第5题:

下列哪一选项不是无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A、过错
  • B、因果关系
  • C、损害结果

正确答案:A

第6题:

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

第7题:

下列关于经济学因果关系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相关性就是因果关系
  • B、没有因果关系,就没有相关性
  • C、没有相关性,就没有因果关系
  • D、相关性总是意味着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下列关于经济学因果关系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相关性就是因果关系

B.没有因果关系,就没有相关性

C.没有相关性,就没有因果关系

D.相关性总是意味着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C

第9题:

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
  • B、易作数量分析
  • C、易确定因果关系
  • 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真题]
A

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

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处置现场的警察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

乙自身的过失行为与本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D,B
解析:
AB两项,甲丙二人无共同故意,分别实施的行为导致无法查清是谁导致行为人的死亡,此时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两人都不对死亡结果负责。
C项,本案中警察属于正常的职务行为,并不存在违法失职情形。
D项,尽管乙没有驾驶资格,事发时略有超速,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但是甲逆行这一介入因素中断了乙自身的过失行为对本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