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问答题材料: 作文课上,张老师问小朋友:“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小朋友都点头,认为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张老师进一步问:“你们想到怎样去报答爸爸妈妈了吗?”有的同学惭愧得低下了头,有的同学兴致勃勃地和同桌说起了自己为爸爸妈妈做过的事情……看到此情形,张老师跟同学们说:“今天放学后,小朋友做一件报答爸爸妈妈的事情,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好吗?”小朋友们都开始讨论和设计晚上准备为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试从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视角对张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

题目
问答题
材料: 作文课上,张老师问小朋友:“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小朋友都点头,认为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张老师进一步问:“你们想到怎样去报答爸爸妈妈了吗?”有的同学惭愧得低下了头,有的同学兴致勃勃地和同桌说起了自己为爸爸妈妈做过的事情……看到此情形,张老师跟同学们说:“今天放学后,小朋友做一件报答爸爸妈妈的事情,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好吗?”小朋友们都开始讨论和设计晚上准备为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试从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视角对张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张老师的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相关规律,遵循了相关教学原则并采取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氛围热烈,值得学习。
首先,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张老师符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材料中,张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积极有益的思考。
其次,从教学原则来看,张老师的做法符合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再写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最后,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张老师合理地运用了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一问一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再通过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学过程的相关规律又要依据相关教学原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效果更高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老师布置了让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水果玩偶的作业,家长不愿意做认为又浪费钱又浪费时间,你怎么做?


答案:
解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第二,家长岀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教师应该让家长意识到,与孩子一起做作业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方式。
第三,教师应该与家长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达到良好的家园共育。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午放学后,小朋友们都到活动区玩玩具,等待家长来接。只有圆圆小朋友躲在厕所里哭着不肯出来。张老师走过去,轻声地问她:“圆圆,你怎么了?可以告诉老师吗?”她说:“刚刚玩的时候忘了上厕所了,然后一着急,所以……”听了孩子的一番话,张老师向她笑了笑,说:“没关系,别的小朋友不知道,老师替你保密,咱们不跟别人说。”圆圆听张老师这么一说,马上点了点头。为让她放心,张老师还跟她拉钓儿,发誓保密。张老师把她带到寝室,帮她把裤子换成了干净的校裤,等她家长来接她。张老师看她有点害羞,便问她:“你在家帮妈妈干活吗?”圆圆马上兴奋地说我有时帮妈妈干活,妈妈夸我是好孩子。”张老师说:“老师也觉得你很能干,是个好孩子。不小心尿一次裤子算不了什么,以后有尿要早点尿,不要憋着,有事情要及时告诉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老师小时候也尿过床呢,每个大人小时候都床过床,也都尿过裤子!”她听了先是一脸的惊讶,随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笑得那么真诚。
问题: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幼儿德育过程的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老师的言行如何体现了这一原则?


答案:
解析:
【要点】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把对学生严格的要求与爱护、尊重、现解、信任结合起来。这条原则体现了社会人道主义的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贯彻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也要热忱帮助,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杜绝冷嘲热讽、揶揄挖苦等伤害学生感情的做法。案例中的老师在幼儿尿裤之后,既没有责备她,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安抚幼儿焦急的情绪,帮助幼儿换裤子,同时又真诚地与幼儿交流,反映了教师对幼儿的爱与尊重,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幼儿以后要注意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表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这位教师用实际行为体现了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第3题:

张老师在组织健康活动《我开心、我快乐》中,设计了组织幼儿照着镜子画出自己开心的表情的环节。小朋友们兴奋地边看边讨论,只有多多没有照镜子,一直看着自己衣服上的小猫图案。小朋友都开始画了,多多还是低着头没动笔。张老师走过去问道:“你怎么不画?”多多怯生生地说:“老师,我不会画自己,我想画衣服上的小猫,行吗?”张老师说:“不行,你先画自己,以后再画小猫。”多多很不开心,一会儿摆弄小镜子,一会儿东张西望,活动结束了,他的画纸还是一片空白。
(1)根据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
(2)请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解析:
(1)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求多多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画,忽略了幼儿的个人需求,导致多多很不开心,甚至浪费了整节活动时间,这是忽略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表现。
②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发展“阶梯”,教师切忌“一刀切”,用一种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
③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材料中的教师显然忽略了多多的学习特点与方式。
④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材料中的教师没有帮助多多来学习画自己,简单地阻止多多画小猫的要求显然是不合理的。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第4题:

“丢手绢”的游戏结束了,张老师正准备带领小朋友们回教室,晓理突然走到张老师面前,低声说:“老师,还没有轮到我丢手绢呢。”此时,张老师恰当的回应是()

A.“难道还让我叫小朋友来陪你玩一次?
B.“待会儿我们再去玩更有趣的游戏吧!”
C.“小朋友们先等着,我带晓瑶去玩”
D.“下次再玩吧,谁让你运气这么差!”

答案:B
解析:
“待会儿我们再去玩更有趣的游戏吧!”

第5题:

张老师在幼儿园对小朋友态度亲和,耐心细致,她的工作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小朋友也很喜欢她。可是,一回到家,张老师就只想安静地休息,不让家人开电视,稍不如意就会和家人吵架,常常弄得心力交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张老师缺乏心理调适能力
B. 张老师家人缺乏体谅之心
C. 张老师的情绪反应很正常
D. 张老师善于转移负性情绪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所述的张老师虽然在幼儿园工作上的表现非常良好,但在家庭中,表现出了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稍不如意就和家人吵架,这说明张老师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了家庭,体现出了张老师自身不擅长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说明其缺乏心理调适能力。故本题选A。

第6题:

某校初二有几个调皮学生, 成绩不好, 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仍无效果。 校长跟体育组张老师说: “这几个调皮鬼就交给你管了!” 接到任务后, 张老师将几个学生叫到一起。
张老师: 听说你们都挺活泼的, 也都喜欢体育, 是这样吗?
学生七嘴八舌: 我们确实都喜欢体育! 但班主任总说我们是“捣蛋鬼”。
张老师: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学足球?
学生异口同声: 愿意!
张老师: 那好! 那从今天开始,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来跟我练足球!
开始时, 张老师说:“踢球要动脑筋, 没有文化知识照样踢不好球。” 一周后, 学生们练得热火朝天, 劲头十足。 这时, 张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每天上课都必须认真听讲, 不许捣乱! 否则就不让你们踢球了! 能做到吗? ” 学生异口同声: “能!” 几周下来, 这几名学生说到做到, 学习情况明显好转。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升到了中上游水平……
问题:(1) 张老师是如何借助体育手段来教育学生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2) 作为体育教师, 结合案例阐述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意义。(9 分)


答案:
解析:
(1)张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喜爱足球运动的这一爱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个性优势。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开展校园足球不单单是针对足球运动的社会地位,更主要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全面发展。
把足球踢进校园,把足球踢进课堂,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参与足球运动,能为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体质,使他们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校生活中,要想增强学生体质,最重要的途径是参与体育活动。另外,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而这种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充满着理性和哲学思维,长期进行足球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使自己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第7题:

材料:
下周一要开展手工活动,张老师要求家长给幼儿准备废旧材料。周一那天,只有苗苗没带材料来,张老师就不让她参加活动。苗苗站在一旁看同伴活动,情绪很低落,一天都很少说话。回家后,苗苗冲爸爸大发脾气……
问题:(1)你认为张老师的做法适宜吗?为什么?
(2)你觉得张老师应该怎样做?


答案:
解析:
【要点】(1)张老师的做法不适宜。原因在于:张老师违背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具体体现在:1)根据《专业标准》,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保障幼儿快乐全面健康地成长。张老师对苗苗采取了变相体罚的做法,导致苗苗感到受委屈,不利于苗苗心理的健康成长,没有体现出“热爱幼儿”的职 业要求。
2)违背了师德为先的要求。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师德为先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而张老师不问原因就不让苗苗参加活动,没有关爱苗苗,而是歧视苗苗,不是合格的幼儿启蒙者。
(2)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张老师可以根据幼儿教育的要求,采取以下做法:
1)把关爱幼儿、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在得知苗苗没有带材料时,询问苗苗原因,如果是她忘记带,提醒她下次带,如果是父母忙没有准备,可以跟家长交流,让他们尽量支持孩子的活动。然后安抚苗苗,让她不要难过。
2)尊重幼儿,不讽刺、挖苦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张老师应该积极让苗苗参加活动,邀请她和其他幼儿一起玩,让苗苗从沮丧中走出来,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3)教育其他幼儿,创设良好的幼儿生活环境。让其他幼儿主动邀请苗苗一起玩,或者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材料无私地送给苗苗,让其他幼儿适时接受机会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并表扬其他幼儿的分享精神,在活动中让苗苗积极表现,让她尽快忘掉不愉快。
4)放学后与苗苗的家长沟通,了解苗苗为什么没有带材料,做好幼儿园和家长的沟通工作,让苗苗在融洽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生活。
专家点拨:对于这种类型的材料题,考生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考什么”,二是“辩证答”。只有明确了所考查的主题,才能保证答案不偏题。该题看似简单,但实则考生不易抓住作答的要点。针对这种情况,考生首先要明白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弄明白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即如何利用知识点分析解决该问题,最后,考生只有确信自己理解了材料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考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正确找到解题的策略。
阅读材料后,可确定张老师的做法是不适宜的。这点容易确定,难的是如何有理有据地阐述原因(请参考给出的参考答案)。同样,第(2)问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作答。
从内容考点上分析,该题主要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考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对《标准》的规定身体力行。《标准》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和遵从的规范,其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如果考 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要点,就能正确作答了。

第8题:

一个小朋友洗手摔破皮,张老师说不关我的事。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张老师在幼儿出现受伤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及时处理伤口,还推卸责任说不关自己事,没有认识到教师的职责,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教师“应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1)小朋友在洗手时摔破皮说明盥洗室的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保育员老师应保证盥洗室环境的干净整洁,以免幼儿在洗手时摔倒受伤。
(2)当幼儿出现受伤的情况,教师应第一时间处理幼儿的伤口,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然后对幼儿进行关心和安抚,保证幼儿心理健康。
(3)当幼儿出现受伤的情况,教师应先处理伤口,解决问题,保证幼儿的安全。事后应及时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完善后续工作内容,而不是推卸责任。
作为幼儿教师,当幼儿洗手摔破皮时应该这样这样做:
(1)在幼儿受伤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为幼儿查看伤口,确认伤口大小,及时包扎处理,如果伤势严重,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处理。同时安抚幼儿,避免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
(2)教师在处理伤口之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说清楚幼儿的状况,消除家长的顾虑,避免家园矛盾发生。
(3)和保育员沟通,及时打扫盥洗室,保证盥洗室的干净整洁,以免更多的幼儿在洗手时摔倒受伤。
(4)教师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强调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安全,减少受伤事件的发生率。例如,可以开展以“我会洗手”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洗手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玩水,不要摔倒等安全意识。

第9题:

在课间时,一个小班小朋友不慎在厕所里弄得裤子、鞋子上都是粪便。张老师给她脱掉满是粪便的裤子和鞋子,一遍遍地给她清洗身体,并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当小朋友接过衣服的时候,两眼含着感激的泪水说:“张老师,您比妈妈还好。”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不知有多少次,张老师给呕吐的小朋友打扫脏物,给小朋友系裤子,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给小朋友买早餐,从家里端来开水,给小朋友服药,一连两个月给患眼病的孩子上眼药,背着烫伤脚的小朋友上厕所、回家;有多少家长拉着张老师的手说:“孩子交给您,我们心里踏实。”
请从教师观角度分析张老师的行为。


答案:
解析:
(1)现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主要包括:生活照顾者、行为观察者、课程建构者、活动指导者和资源整合者。该材料中张老师给小朋友清洗身体、打扫脏物、系裤子、擤鼻涕等行为体现了教师生活照顾者的角色。作为幼儿教师首要职责是做好儿童的生活照顾者,为儿童创设一个安全健康丰富的环境,让儿童在这个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教师专业理念上要求教师:
①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张老师给小朋友清洗身体、打扫脏物,给小朋友系裤子、擦鼻涕等是敬业爱岗的表现。②关爱幼儿,维护幼儿。给患眼病的孩子上眼药,背着烫伤脚的小朋友上厕所等都是关爱幼儿、维护幼儿具体表现。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张老师这样做会给幼儿、幼儿家长等一个良好的示范,起到教育人、引导人的积极作用。

第10题:

下面是某幼儿园小班张老师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的铃鼓响起来了,孩子们回到座位上)
师:我们都是机器人。
幼: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看看电视上播放的是什么
(老师按下播放键,电视里出现了新华书店的宣传片)
师:小朋友们去过这个地方吗
幼:去过。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
幼:新华书店。
师:你们真棒,你们看新华书店有许多许多的书,是不是这些书都是分门别类放在一起的,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种类呢
(老师指着“教育类”这块牌子问幼儿是哪个区,大多数孩子都不识字,都没有反应。)
师:你们可能不然是这些字,那我们让咋们班的“识字大王”江江来帮帮我们,你们说好不好
幼:好!
(江江站起来念出字后,老师放弃了与孩子一起探索书的种类,自己看着电视屏幕一类接着一类给孩子认真讲解,教孩子认字,孩子们在下面念着,听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张老师的教育行为,违背了科学的儿童观,具体表述如下: (1)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需要相信孩子,给与孩子期望,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而题干中的张老师一开始上课的“三不许”以及在面对孩子不识字、没有反应的情况下,直接放弃与孩子一起探索书的种类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会导致孩子不自信,不愿意参与活动。
(2)孩子个体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孩子、悦纳错误、多包容。但是张老师面对很多孩子不认识生字时,直接请“识字大王” 江江来认读,随后结束了探索活动,都体现教师没有注意不同孩子发展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没有包容幼儿的不足。
(3)孩子的成 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因此,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爱护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但题干中张老师一开始就让小班的孩子“三不许”,这严重 违背孩子的天性,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另外,对于孩子的识字问题,没有积极主动鼓励孩子学习,而是采用放弃活动以及孩子跟读的方式都没有尊重、爱护孩 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