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原则。A 知行统一B 渗透熏陶C 集体教育D 因材施教

题目
单选题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原则。
A

知行统一

B

渗透熏陶

C

集体教育

D

因材施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排“言语科”第一,口才当然没得说,可他仅因为白天睡觉一小节,就失去了孔子的信任。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毕竟是圣人,很快就领悟到言易行难的道理,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

根据这段文字,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知易行难是世人的常态

B.衡量一个人要言与行结合

C.与行相比,言更容易博得旁人的好感

D.与言相比,普通人更侧重对行的考察


正确答案:B
文段末句是对孔子弟子宰予的事例及孔子所说话的总结,它强调的是“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B项的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第2题:

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排“言语科”第一,口才当然没得说,可他仅因为白天睡觉一小节,就失去了孔子的信任。孔子说:“始善于人也,听其言而言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毕竟是圣人,很快就领悟到言易行难的道理,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
根据这段文字,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知易行难是世人的常态
B.衡量一个人要言与行结合
C.与行相比,言更容易得到旁人的好感
D.与言相比,普通人更侧重对行的考察

答案:B
解析:

第3题: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B. 追难孔子,何伤于义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大叔完聚,缮甲兵


正确答案:B

第4题:

翻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正确答案: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第5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原则。

A.知行统一
B.疏导教育
C.集体教育
D.因材施教

答案:A
解析: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听到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了;现在我考察一个人,必须言行一致才相信他。”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

第6题: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C.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认识是从感性上升理性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一开始认为“昕其言”就可以“信其行”,但是后来他改了,认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说明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认识。教本题答案选A。

第7题: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
B.(2)(3)(4)
C.(1)(2)(4)
D.(1)(3)(4)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的这句话对教学的启示是( )。 A.要因材施教 B.身教重于言教 C.要善于启发学生 D.要重视言语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
【名师详解】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具体实践。这句话突出了实践的作用。因此本题选B。

第9题:

翻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正确答案: 以前我对于别人,听他所说的话耳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听他说,再看他所做的。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第10题: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正确答案: 现在我对于人,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