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问答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段: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搜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搜集了吗?生(齐答):搜集了。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生(一男生):老师,我搜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的一张张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问题: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

题目
问答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段: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搜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搜集了吗?生(齐答):搜集了。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生(一男生):老师,我搜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的一张张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问题: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上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从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的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生物专家发现了大量恐龙集群死亡的墓地,集群死亡在世界上并不多见,而更奇怪的是,这些恐龙中有食肉的、食草的,是多种属恐龙尸体堆积在一起,而不是单一的恐龙种属的集群死亡,或许这能解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这段文字想表达的意思是( )。

A.恐龙之所以灭绝可能另有隐情

B.多种属恐龙集群死亡实属罕见

C.新发现可以揭示恐龙灭绝的真相

D.大量恐龙集群死亡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D
文段首先讲述大量恐龙集群死亡并不多见,而多种属恐龙集群死亡更是罕见。并且作者最后表示这一重大发现或许能解释恐龙灭铯的真正原因,言外之意即为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A项,文段并没有指出现有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故不能称之为“另有隐情”;B项是文段的字面意义;C项,表达过于绝对,文段末只是说可能揭示恐龙灭绝的真相;D 项才是作者的意图所在。

第2题:

案例:
下面是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片段。播放刘翔110米跨栏的视频。
教师:刘翔是匀速跑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先慢后快,再变慢。
教师:那么.刘翔获胜的速度是8.4 m/s指的是什么 学生:平均速度。
教师:是的。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上述老师存在的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给出改进后的思路。(15分)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的引入方式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从视频中挖掘出乎均速度的字眼。但是这节课是实验教学,所以课题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上而不是单纯地引入平均速度这个名词。学生没有真正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2)飞人刘翔在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ll0米跨栏比赛金牌,那么他至少得跑多快才能破此纪录。请大家算算。
教师:要计算刘翔的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怎么求
学生: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刘翔跑的路程我们已经知道是ll0米,那么时间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用秒表。
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怎么使用秒表呢
学生1:先按圆盘旁边的按钮使秒表归零:然后再按中间的按钮开始计时,最后再按一下中间的按钮停止计时。教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测测刘翔110米跨栏跑的时间啊
学生:想。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刘翔跨栏的速度.你们计算出的是什么速度 学生:一边计算,一边说平均速度……

第3题:

【资料】进入大班不久,孩子们总是围在一起谈电视,图书中有关恐龙的故事,来园时有的带恐龙玩具,有的带图书资料。对探索恐龙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区角活动中一个孩子画的恐龙,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为什么霸王龙是食肉的而剑龙是食草的?恐龙蛋怎样变成小恐龙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他们探索的焦点。于是,刘老师为幼儿创设了资料角,提供有关的书籍和各种恐龙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不同的恐龙形态和习性,以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究恐龙的兴趣。 问题:针对此案例,以下评价正确的是()A.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B.刘老师为幼儿创造了更加丰富的游戏活动场地

C.刘老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D.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E.刘老师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调整了原有的教学计划。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A.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坚持以学生为木

B.在幼儿教育中,激发兴趣非常重要,教师不用太担心教学目标

C.幼儿的成长要求学校课程设计生活化,丰富扩大幼儿的生活经验

D.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要。

E.教师教学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适应兴趣,更要引导兴趣。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ABDE


问题 2 答案解析:ACDE

第4题:

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的是()。

  • A、美国国立恐龙公园
  • B、加拿大恐龙公园
  • C、澳大利亚恐龙公园
  • D、自贡恐龙博物馆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下面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阶段的内容,请根据此内容做一个教学设计。

附:本单元课文有《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展示事例,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1)两千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2)(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了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这里发生了“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害。
2.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任选一项交流: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3.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4.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另一人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1.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2.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几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1.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朗读,自己谈谈向大家朗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2.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总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3.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6题: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活动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授“What can you do”一课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教师用媒体播放歌曲“Good morning to you”,播放完毕后向所有学生问好。
(2)首先复习一些学过的短语,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
(3)教师借助幻灯片创设情境并分别引入教学材料。
(4)结课前,播放所学课文的音频,再次回顾本次课的内容。
问题:
(1)该教师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请依据新课程理念,谈谈这种形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缺点。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应用的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
【出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
(2)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思想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优点有:
①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出主动、形象的教学环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②多媒体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③能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练习的数量,突出教学的重点,节省教学时间。
④教师寓情于景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性情,激发了学生情感。
其缺点是:
①表现形式单一,小学生活泼爱动,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大脑疲劳。
②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失去对教学应有的控制角色。
③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
④课堂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会减少,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

第7题: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诊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题眼是“根本目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建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课程评价种类多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A、B、C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的体现。

第8题:

《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所称的恐龙地质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与恐龙相关的地质自然遗产。具体包括:( )

A.恐龙化石(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B.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剖面

C.需要保护的其他与恐龙相关的地质遗迹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一位女教师在给一年级小学生教加法应用题时,没有教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而只是编了“求一共用加法”的口诀领小学生记诵,并让学生见了“求一共”的题目,就套用加法进行计算。请分析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违背了①启发性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第10题:

在教学课文《蟋蟀的住宅》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搜集关于蟋蟀这种动物的相关资料,这是要求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 A、主导
  • B、主学
  • C、主体
  • D、主动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