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棒!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

题目
问答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棒!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呼应开头。

第2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答案:
解析:
创设教学情境主要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第二,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和经历,运用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经历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
第三,认真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
第四,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①教学目标的确定;②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③教学情境与教学行为方式的选择;④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⑤教学方案的设计与编制。
第五,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情境教学注重对情境的设置,教师应当尽可能寻找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应当在正式上课前做好试操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第六,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预想的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3题:

线标表面上有许多细小凹凸点组成的片状与分布的缺陷()。

A、折叠

B、耳子

C、麻面


参考答案:C

第4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I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I: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 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答案:
解析:
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尤其是在数学 探究过程中,需要设计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材料中, 教师的问题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 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 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 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第5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案:
解析:
案例一中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如下特点:(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案例一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自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案例一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9”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让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算法,从而生成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的计算方法,与他人交流算法,通过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6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 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8的教学片断: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问题:请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正确答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第7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答案:
解析: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出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存在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并未引导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方向上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具体可测,明确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找到比较正确的答案,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8题:

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1分);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革命”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1分),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1分)。(共3分)

第9题:

某市级中学,为扩大规模,计划在学校内占地面积2400㎡的操场上新建4座教学楼,该教学楼建筑高度为24m,耐火等级一级,则该教学楼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 )。

A.4
B.6
C.9
D.13

答案:A
解析:
2019版教材P45页
除高层民用建筑外,数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或办公建筑,当建筑物的占地面积总和不大于2500㎡时,可成组布置,但组内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4m。组与组或组与相邻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规范第5.2.2条的规定。

第10题:

地球上有高等植物()种以上,树木约()种,观赏树木近()种。


正确答案:35万;1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