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分。
②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后膜胞质面常有致密物质附着而增厚,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
③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其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有清亮小泡和致密核芯小泡,内含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④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⑤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开发,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成分;在Ca2+和ATP的参与下,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小泡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效应。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突触,描述错误的是

A、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B、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媒介物是局部电流

C、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D、化学性突触又可分为定向突触和非定向突触两种模式

E、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下列关于突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实现神经元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间信息传递的功能性接触部位
B.需要动作电位来传导
C.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组成
D.分为: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E.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突触均为电突触

答案:E
解析:
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突触均为化学性突触,而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与两栖类。

第3题:

下列关于突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实现神经元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间信息传递的功能性接触部位

B、需要动作电位来传导

C、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组成

D、分为: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E、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突触均为电突触


参考答案:E

第4题:

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及机制。


正确答案: 按照突触传递信息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作用,化学性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当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轴突膜去极化,膜外的Ca2+内流使轴突内部Ca2+浓度升高。这就引起突触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并发生破裂,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突触后膜Na+、K+和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后膜去极化,这就发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这样就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

第5题:

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


正确答案: 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⑴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⑵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小,局部电流和EPSP可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第6题:

经典突触属于( )。

A.化学性突触

B.电突触

C.定向突触

D.非定向突触

E.非化学性突触


正确答案:AC

第7题:

描述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突触前成分是轴突终末的膨大部分,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组成。突触前膜为轴突终末的细胞膜,比一般细胞膜略厚。突触小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含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或肽类等神经递质。突触终末轴质内还含有线粒体、微丝、微管等。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15~30nm的狭窄间隙,含有糖蛋白和一些细丝状物质。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促使突触小泡贴附在突触前膜上,以胞吐方式将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第8题:

关于突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性突触又可分为定向突触和非定向突触两种模式

B、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C、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D、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媒介物是局部电流

E、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试述核被膜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正确答案: 核被膜是包被核内含物的双层膜结构,电镜下的结构组成包括外核膜、内核膜、核间隙、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
①外核膜:厚约6~8nm,其胞质面有的部分附有核糖体,结构类似粗面内质网。外核膜并认为是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外表面亦有核糖体附着,可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外核膜的外表面可见有中间纤维形成的细胞骨架网络,与细胞核在细胞内的定位有关。
②内核膜:是核被膜中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较外核膜平整光滑,与外核膜平行排列,外表面无核糖体附着。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叫做核纤层。
③核周隙:内外核膜之间的腔隙,宽约20~40nm,内含多种蛋白质和酶。
④核孔:是内外膜相互融合而成的圆环状结构。电镜下显示为复杂而有规律的结构,由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成为核孔复合体。
⑤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此层电子密度较大,是由10nm粗细的中间丝纵横排列交织成网的纤维蛋白质,一侧结合于内核膜的特殊部位,另一侧与染色体的特殊位点结合。对核膜有支持作用,并与染色质及核组装有密切关系。
核被膜具有以下多种功能:
①核被膜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屏障,内、外核膜的脂质双层分子可阻挡极性分子通过,并有避磁、避电及保持核内pH的作用;
②核周隙是物质之间理化缓冲区,维持核内DNA复制,转录活动的稳定微环境;
③核被膜有物质交换作用,核质之间的水、离子、甘油、蔗糖等小分子物质可迅速通过核膜,而大分子物质可以主动运输、膜泡方式转运;
④核被膜上附有多种三大代谢所需的酶和能量代谢酶,与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都位于核膜;
⑤核膜还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阀门,核内信息通过mRNA经核孔流向细胞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而核孔可控制信息流量。核孔同时还可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运输。

第10题:

试述浆细胞的光镜、超微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 浆细胞光镜结构:卵圆形或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圆形,多偏居细胞的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
电镜结构: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呈板层状排列。
功能: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抗体能抑制或杀灭细菌与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吞噬。浆细胞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在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结缔组织及慢性炎症部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