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黄河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每年都会出现凌汛,简述其发生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题目
问答题
黄河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每年都会出现凌汛,简述其发生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黄河是我国境内的第二长河,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河套地区有时会发生凌汛

B.银川和济南都是其流经的省会城市

C.其主要支流包括汾河、渭河等

D.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处


答案:ABC

第2题:

黄河凌汛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因冰坝阻塞水流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秋末冬初、北部河水首先封冻,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于是抬高水位,引起凌汛。冬末南部的河水先解冻,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起下泄,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阻塞水流、抬高水位,发生凌汛。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危害。因此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黄河凌汛产生的原因
B.黄河凌汛是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
C.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的必要性
D.黄河凌汛产生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什么是黄河凌汛,紧接着介绍了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然后具体介绍了“凌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危害,最后通过“因此”提出对策,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为主旨句,强调了要防止凌汛泛滥。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第3题:

凌汛灾害是黄河特有、最难防守的灾害之一。人民治黄以来,凌汛灾害明显减少。但是,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河道走向等因素影响,()仍是近期防凌形势最为严峻的河段。

A.黄河源区河段

B.黄河宁蒙河段

C.黄河中游河段

D.黄河下游河段


正确答案:B

第4题:

下列选项对黄河山东河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每年为山东造陆23平方千米
  • B、是著名的“地上悬河”
  • C、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D、有桃汛和伏汛两个汛期
  • E、在滨州的垦利县流入渤海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



答案:错
解析:
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主要在刘家峡到包头、开封至人海口河段,从地形区来看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上。

第6题:

黄河的下游地区,河床比河流的两边高出十米左右,以致其又称为“地上河”。其原因是( )。

A.黄河下游经过的地方原本地势就比较高

B.黄河泥沙含量大,到下游时由于水的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

C.黄河下游时常断流

D.黄河下游为防洪,以致把堤坝修得太高


正确答案:B
考查的是“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地上河”是我国黄河下游地区独特的地貌现象。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向下游泄去。黄河在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水面升高。为了防止洪水泛滥,河堤逐年加高,这样日积月累,最后河床高出了两岸的地面,形成地上河。四个选项中,A、C、D项过于具体,理由也很简单,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

第7题:

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黄河的河套平原和山东境内是凌汛的经常发生地
B.黄河上游的壶口瀑布和龙门峡谷非常壮观
C.黄河的中游主要流经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黄河下游的小浪底水利工程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北部

答案:A
解析:
点拨:本题考查了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综合利用等知识点。应试解难:壶口瀑布和龙门峡谷位于中游;黄河流经的内蒙古高原河段属于上游;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东部。

第8题:

教师首先给出“温带和寒带的河流,在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每当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的时节,就会发生凌汛。”这一规律,并对规律加以详尽的解释。然后出示叶尼塞河、尼罗河、黄河等河流,让学生指出哪些河段能发生凌汛、哪些河流不发生凌汛。这是何种教学方法()

A、探究法

B、例规法

C、规例法

D、比较法


参考答案:C

第9题:

黄河在开封附近的河段,河床高出市区7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升。

第10题:

黄河宁蒙河段是黄河凌汛防控关键河段,目前采取的主要防凌措施包括()。

  • A、水库调度
  • B、应急分洪区分凌
  • C、防洪演练
  • D、紧急破冰

正确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