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四大家鱼分别什么,并简述它们各自的生物学。

题目
问答题
四大家鱼分别什么,并简述它们各自的生物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
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第2题:

简述四大家鱼鱼苗鱼种的摄食器官发育和食性分化转变过程


正确答案: 1.鱼苗刚孵出膜时:四大家约7-8mm,鲤、鲫、团头鲂5-6mm
结构特征:
1.全身透明、无鳞、鳍褶,具卵黄囊;
2.消化器官处于分化期,消化道和肝、胰脏正形成;
3.口腔粘膜开始出现味觉,咽壁形成扩约肌
食性:不摄食,对环境的适应力及敌害生物无抵抗力
2.全长7-10.5mm
结构特征:
1.消化器官形态和构造基本完善,开始摄食;
2.口径约0.22-0.29mm,适口食物为165-210微米;
3.鳃耙短少,不能滤食,只能吞食食物
食性:主要食物有轮虫,无节幼体和小型枝角类
3.全长12-15mm时
结构特征:
1.口径约0.62-0.87mm,各种鱼苗相差不大;
2.鳃耙差异显著,鲢、鳙鱼苗密而长;
3.数量34-45个,长度370-410微米
食性:
1.鲢鳙鱼由吞食转为滤食,以轮虫、枝角类;
2.其他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为食
4.全长达16-20mm时
结构特征:
摄食器官口、鳃耙形态差异进一步加大
食性:
1.开始转向各自的成鱼食性;
2.草青鱼除大型浮动外,开始吃幼嫩水生植物;
3.鲢主食浮游植物;
4.鳙主食浮游动物
5.全长21-30mm时:
1.摄食器官发育基本完善,摄食机能接近成鱼;
2.鲢出现鳃耙管、鳃耙网
需及时出塘进行鱼种培育
6.全长30-100mm:
1.形态和摄食器官、机能都和成鱼基本相同;
2.食性完全分化,生活习性也开始分化
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或商品鱼养殖

第3题:

什么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分别应用于什么场合和范围?


参考答案:a)正式沟通。在组织系统内部,以组织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为依据,通过组织管理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正式沟通特点:优点是约束力强,较严肃,权威性高,保密性强,可以使公共关系保持权威性等;缺点是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缺乏灵活性,效率较低。正式沟通一般都是单向沟通,缺乏反馈机制,沟通效果难以保证。b)非正式沟通。在正式渠道之外,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和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常用来传递和分享组织正式活动之外的“非官方”信息。非正式沟通特点:传播时间快、范围广、效率高、可跨组织边界传播等;缺点是涉及的沟通主体较多,常会造成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导致传播的信息失真等问题。常见的非正式沟通有小道消息、“铁哥们儿网络”等。

第4题:

“四大家鱼”胚胎发育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出现“腰点”。

第5题:

为什么四大家鱼不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


正确答案: 因为缺乏像自然界那样的综合生态条件的刺激,从而影响鱼类下丘脑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第6题:

内部大修项目和外部大修项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并分别简述它们的状态如何转换?


正确答案: 内部大修指的是神东的内部单位承修的大修项目。外部大修指的是外委厂家承修的大修项目。
内部大修:项目计划--委托下达--项目开工--项目竣工—验收通过--期货可利--项目完成。
外部大修:项目开工—外委开工—外委竣工—项目完成。

第7题:

简述四大家鱼和鲮鱼的繁殖繁殖特性


正确答案: 1.属于敞水型产卵鱼类,不能在小水体自然繁殖
2.受精卵和鱼苗需漂流发育
3.生殖行为:生殖洄游、需强水流刺激发情、两种生殖行为(浮排-水面发情产卵、闷散-水下发情产卵)、一个繁殖过程排卵2-3次

第8题: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9题:

简述四大家鱼雌雄亲鱼性腺成熟度的判断方法。


正确答案: 1.雌亲鱼的成熟度的判断方法:
(1)外观判断
(2)采用挖卵观察: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光泽好、易分散,多数卵核已极化或偏位则表明雌亲鱼进入最佳催产期。
如卵粒大小不整齐,粘连结块,表明性腺成熟不够。如卵粒扁塌或呈糊状,则表明亲鱼性腺已退化
2.雄亲鱼成熟度判断方法:精液判断——从头向尾轻挤腹部挤出精液
若精液乳白浓稠、入水很快散开-成熟良好。若精液量少,入水后不易散开-尚未成熟。若精液清淡,呈淡黄色-已过熟

第10题: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正确答案: 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
(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到近代别、车、杜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