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单选题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研究是()A 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B 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C 由艾宾浩斯完成D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题目
单选题
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研究是()
A

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B

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

C

由艾宾浩斯完成

D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构建问题
E.检验假设


答案:A,B,C,E
解析:
D不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第2题:

试述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研究。
问题解决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固着现象。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功能固着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典型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典型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下面邓克的研究为例。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功能固着研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在桌上放一些大头针、一些火柴、一根蜡烛以及三个火柴盒大小用纸板做的盒子,
要求被试把蜡烛安置到门上。此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是用大头针将盒子钉在门上,然后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实验中邓克为了引起被试不同水平的功能固着,设计了三种实验处理条件:
(1)控制条件,三个盒子是空的,它和大头针、火柴以及蜡烛等实验材料一起摆放在桌子上;
(2)功能固着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大头针、火柴和蜡烛;
(3)中性物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与实验无关的钮扣等其他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
其中,条件(2)和条件(3)强化了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即能加强被试本身的功能固着。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每个条件下有7名被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盒子没有被作为容器呈现给被试,因此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在条件(2)和条件(3)中,盒子里面都装了东西,因此被试会固着于盒子作为容器的这一功能,从而未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后来亚当森置疑邓克的实验,认为他未将速度-准确性权衡考虑在内,控制条件中,解决问题的人数多,可能并非是因为功能固着的倾向较弱,而仅仅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花了更多的时间,而功能固着条件和中性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少,仅仅可能是由于被试没有耐心解决问题,或者给予被试的时间过少。所以他在邓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实验涉及三个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和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的被试。实验因变量指标有两个:一是20分钟内能解决问题的被试的百分率;二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对于盒子问题而言,结果与邓克一致。然而,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的实验结果却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原因可能是由于存在天花板效应,20分钟对于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言时间太长了。此时,以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作为因变量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敏感的。通过实验确实可以看到,功能固着的程度会影响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功能固着的实验研究,体现了人们在问题解决中对物体功能的理解往往囿于习惯,无法突破思维定势的特点,触及了问题解决的某些固有机制。

第3题: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__________四个阶段。


正确答案:
检验假设

第4题:

在日本,大学里艺术学部学生的研究课题,绝大部分是与()有关。

  • A、政治
  • B、宗教
  • C、军事
  • D、科技

正确答案:B

第5题:

国外大部分年纪较轻的教授的人生基础奠定于()时期。

  • A、中学
  • B、本科
  • C、研究生
  • D、工作早期

正确答案:C

第6题:

结合思维的研究,说说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而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四个连续的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会使用各种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指使问题发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问题解决中所用的各种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算法式和启发式:一是算法式,这是一种按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它的优点是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最大缺点是很费时费力。二是启发式,这是运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与算法式不同,启发式并不能保证得到答案,但这种缺点可以通过其容易且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补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一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可以暂时远离目标,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如解几何题时经常会用到的逆推法。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问题比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办法。与手段一目的法不同的是,运用爬山法不可以暂时远离目标。总之,在问题解决时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但人们一般不去寻求最优的策略,而是找到一个较满意的策略。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以下几点也同样是影响因素:(1)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陆钦斯用“量水试验”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定势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效率,一方面也会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2)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赐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毛笔是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即灵活运用功能变通,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3)背景知识: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解决问题越容易,但知识经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4)个性特征:气质、性格等差异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富有理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刻苦勤奋等优良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保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也有利于问题解决。此外,智力水平、动机强度、认知策略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第7题:

有关个案研究,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是整体研究的基础
  • B、不能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
  • C、在实施中可采用实验法
  • D、适用于临床研究
  • E、可用于某些研究的早期阶段

正确答案:B

第8题:

行动研究始于什么()。

A、研究计划

B、问题解决

C、教师行动

D、改进实践


参考答案:B

第9题:

问题解决的现代认知派不用()、(),而直接研究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


正确答案:动物;计算机

第10题:

下列不属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是()。

  • A、问题解决模式
  • B、自主研究模式
  • C、探究模式
  • D、课题参与模式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