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简述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与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与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内涵: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如不考虑自然因素的障碍,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离城的距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所谓“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基本特征:圈层结构中,城市是圈层构造的主体,一是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
二是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三是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
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正确答案: (1)内部圈层(类似鸡蛋结构,主要为岩石固体),主要圈层有: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慢、外核(熔融态)、内核(固体)、洋壳平均~7km、陆壳平均~33km。
(2)研究手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边界层反射和折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对于划分地球圈层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间断面:
1)康拉德间断面,K-面:上、下地壳界面,不连续,大陆地壳才有。
2)莫霍面(Moho),M-面:大洋5-12km深度,大陆30-75km深度,为地壳、地幔界面,纵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横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3)软流圈:70~220km深度附近地震波的低速层。
4)拜尔勒面,B-面(软流圈底界)。
5)古登堡面,G-面(核、幔分界):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横波不能通过。

第2题:

下列事物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属同一圈层的是()

  • A、岩浆、地下泉水
  • B、南极冰盖、黄山云雾
  • C、岩石与表面的苔藓
  • D、瀑布溪流、天山积雪

正确答案:D

第3题: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圈包括()、()、()。


正确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第5题: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之间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
2.6-2.9g/cm3。地幔是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物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第6题: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正确答案: (1)、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岩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98.5%,其次为CO2、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

第7题:

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A、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正确答案:C

第8题: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9题:

()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正确答案: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10题:

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正确答案: 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