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简述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造成植被破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不真实传播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成因
(一)新闻提供者:由于品质不良而故意失实,而且所造假新闻,一般都属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之列。
(二)新闻采制者:由于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报道失实。
(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防治措施
1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真正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一定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2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价的规章制度。
3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4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5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第2题:

论述沙质荒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成因: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危害:①侵蚀农田牧场②土地质量降低,农牧业生物生产量减少③破坏建设工程和生产设施④污染环境防治
措施:①工程与水利措施②林草措施③农业耕作措施④完善政策措施

第3题:

试以肾梗死为例,简述贫血性梗死的成因和病理形态特点。


正确答案:肾动脉分支栓塞后,由于肾组织致密而又无有效的侧枝循环,可出现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呈锥形,尖端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靠脏器表面,浆膜面常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

第4题: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自然因素:干旱。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樵采、开垦

第5题:

以菜青虫为例,制定鳞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菜青虫是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偏嗜甘蓝和花椰菜。以幼虫啃食蔬菜叶片,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呈缺刻状,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商品价值。为害白菜时,可导致软腐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
(2)保护天敌,生物防治:
用Bt乳剂500~800倍液、青虫菌(每亩用菌粉200-250克)800~1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白僵菌(菌粉用水溶液稀释配成菌液,每毫升菌液含孢子1亿以上。用菌液在蔬菜上喷雾。);
(3)药剂防治:世代重叠严重,防治带来困难,一般以产卵高峰后一周左右,或在菜包心以前,田间大多数幼虫三龄以前为宜。常用的药剂有:5%抑太保乳油、5%卡死克乳油、5%农梦特乳油1500~2000倍液,20%灭幼脲1号,25%灭幼脲3号500-1000倍。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在甘蓝上用药时叶面有蜡层,可按水量的0.2%加入洗衣粉,以提高药效。

第6题:

简述西北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及其内容、荒漠化整治模式。


正确答案: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
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荒漠化整治模式:
首先: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法规、防治体系、三大效益)
其次: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第7题:

简述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正确答案: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造成植被破坏。

第8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展示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并通过资料展示世界及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问题。提出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面对日益严峻的荒漠化问题,我们应做何应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出什么是荒漠化。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报考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2.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
【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引导其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概括其地形特点。
【学生活动】
(1)位置: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点:东部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
3.干旱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成因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
【提问】
(1)西北地区的降水和景观从东到西有什么变化?
(2)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1)降水:从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景观: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以荒漠为主的景观。
(2)原因:

2.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活动(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物的作业)。
【学生活动】思考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不是单一要素影响的结果,是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中,水分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教师讲解】气候异常会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特别是在持续少雨的年份,能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思考人类对荒漠化的形成有无影响?哪些活动影响到荒漠化的形成?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第9题:

你认为我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的继续扩展?


正确答案: 1.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第10题:

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一、水力工程技术措施
①排水防止土壤盐渍化(排水排盐,控制地下水。调节水盐动态)
②冲洗改良盐碱地(要具备两个条件:充足的淡水资源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和畅通的出路)③灌溉淋盐(灌溉时,在原有作物需水量的灌溉定额中,适当的增加灌水量,使这部分水下渗,淋洗盐分,达到降低盐分的目的)。
二、农业生物措施(种稻改良盐碱、水旱轮作、培肥抑盐改土、平整土地、深翻晒垄)其中冲洗盐碱地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具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可先用咸水冲洗后再用淡水冲洗后再用淡水冲洗;
其次,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畅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