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2岁的红红很懂事,也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多高兴只要砍刀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地哭闹。红红妈妈感到非常苦恼。 1、请分析红红的心理。(12分) 2、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8分)

题目
问答题
2岁的红红很懂事,也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多高兴只要砍刀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地哭闹。红红妈妈感到非常苦恼。 1、请分析红红的心理。(12分) 2、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8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她们的这种行为都是嫉妒情感的表现。一方面表明幼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上还不够强。
自我意识占有欲也包括对物的占有,这也即红红对妈妈爱的独占性要求。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明琪琪已经有强烈的自尊感。
2、(1)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3)将嫉妒转化为努力的动力。
(4)让宝宝参加竞赛型游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红红3岁,她最喜欢小鸭子玩具了,但有一次不小心将一只玩具小鸭子打碎了,红红伤心地哭起来。这时,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糖,她就立刻笑了起来。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新来的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了起来。

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趋势的原理,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例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经常照顾他的人,然后对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亲爱的情感。进了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情绪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2题:

最近晓敏的妈妈很苦恼.晓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次妈妈说什么她都说会反驳说:“我们老师说了,要怎么怎么样……”,妈妈的话晓敏都不听。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晓敏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所以题干中晓敏完全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认为权威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第3题:

妈妈买了一些毛线,给爸爸织毛衣用去了7/10,给红红织手套用了1/210。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爸爸和红红一共用去几分之几?7/10+1/20=15/20

爸爸比红红多用去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7/10-1/20=13/20   1-15/20=5/20=1/4

爸爸和红红一共用去15/20,爸爸比红红多用13/20,还剩1/4。


第4题:

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孩子们画自己的妈妈,画得好的作品可以贴到教室门口的展示栏里。宝宝小朋友将妈妈画好后又在画面上画了许多杂CLR.,章的心形.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效果,当老师问他原因时,他说:“这些爱心代表着我爱妈妈。…‘宝宝小朋友画这么多‘心’,老师知道你非常喜欢妈妈(及时表扬他爱妈妈的情感,肯定他感恩的做人态度),对吗”“我妈妈可漂亮了!”宝宝自豪地说。“可是妈妈的‘眼睛’被心形挡住了怎么办”宝宝思索不回答。教师启发道:“你看过儿子给妈妈端洗脚水的电视广告吗儿子很爱妈妈,妈妈辛苦一天他主动端水让妈妈洗洗脚。你也非常喜欢妈妈,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我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那你再画一些美丽的花送给妈妈,好吗”
问题:
(1)材料中的幼儿教师对宝宝小朋友采取了哪些评价方法
(2)幼儿教师对宝宝的评价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理念


答案:
解析:
(1)本材料中的幼儿教师对宝宝小朋友采取的评价方法包括:作品分析法和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研究对象的作品很多,如作业、日记、作文、笔记、绘画作品、考试试卷、工艺制品等。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宝宝小朋友的画,发现宝宝的画除了画了妈妈,还画了许多心形图案,这显然是作品分析值得注意的地方。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幼儿教师如果只通过作品对宝宝进行评价.显然无法了解画妈妈的画上为什么会有杂乱无章的心形图案。通过谈话不但知道了原因,而且发现了宝宝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对感情的表达之意。 (2)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如果宝宝把妈妈画好后就此停下来,单从作品的布局来评价,将是一幅很成功的作品,但孩子的情感往往是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因此画好妈妈的画后又画了许多心形图案。幼儿教师淡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通过有效引导评价,将定量评价结果和定性评价整合应用,教师的评价取向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从关注幼儿的成长、进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手。该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特征,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也体现了发展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理念。

第5题:

红红3岁,她最喜欢小鸭子玩具了,但有一次不小心将一只玩具小鸭子打碎了,红红伤心地哭起来。这时,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糖,她就立刻笑了起来。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新来的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了起来。 
[问题1][简答题]
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趋势的原理,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答案:
解析: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例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经常照顾他的人,然后对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亲爱的情感。进了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情绪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6题:

妈妈给了红红一些钱去买贺年卡,有甲、乙、丙三种贺年卡,甲种卡每张050元,丙种卡每张120元。用这些钱买甲种卡要比买乙种卡多买8张,买乙种卡要比买丙种卡多买6张。妈妈给了红红多少钱?()

A. 8元 B. 10元 C. 12元 D. 15元


正确答案:C

盈亏总额为0.5×8+1.2×6=11.2(元),单价相差1.2-0.5=0.7(元),所以共可买乙种卡11.2÷0.7=16(张)。妈妈给了红红0.5×(16+8)=12(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7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小南是独生子女,妈妈对小南百依百顺,爸爸则非常粗暴。家里玩具很多,但她看到别人玩什么,她就要什么,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老师开始还严厉地责备他,后来也不管了。对于这种情况,爸爸很生气,妈妈非常担心。
问题:分析小南个性的特点以及造成这种行为的成因。


答案:
解析:
小南的特点主要是任性、攻击性强,这反映的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

  (1)缺失。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2)独特。独生子女经历的独特性致使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3)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过度溺爱、过分保护都对其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小南的爸爸妈妈还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导致小南出现这些问题。

第8题:

“小亮下午放学时感到很饿,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一进门就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味,知道妈妈已回家且已做好饭菜,感到非常高兴。”请判断小亮下述心理活动中哪一种属于思维【 】

A.感到很饿

B.闻到饭菜香味

C.知道妈妈已回家且已做好饭菜

D.感到高兴


正确答案:C

第9题:

青青上幼儿园已经有几个月了,可是,每次妈妈去接她的时候,她都是孤单的样子,不说话也不动,眼巴巴看着妈妈来的方向,看上去怪可怜的。别的小朋友都互相有说有笑,尤其是男宝宝们,可她一句话也不说。妈妈觉得女儿是个心重的宝宝。询问老师,老师说:“青青特别乖,但她总一个人玩,不喜欢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也不喜欢说话。”妈妈对此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请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内容,对以上材料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1)入园之后,有的宝宝没多久就完全适应了,可有些宝宝,入园都好几个月了,还是孤独的样子,没有好朋友。其实让宝宝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受到幼儿园带给他的快乐,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材料中青青小朋友特别乖,可她总是一个人玩,不喜欢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也不喜欢说话,是因为她还不善于和小朋友们交往,没有体会到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的快乐。青青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才能体会到同伴交往的乐趣。让她学会如何与老师交往和沟通,才能形成更好的师幼互动。能够与小朋友、老师友好相处的宝宝就会更喜欢幼儿园了。

第10题:

来咨询的是16岁孩子小云的母亲。小云很小时,她的父母就离婚了。妈妈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努力为她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小云自己也很努力,如妈妈所愿考入某重点高中,成为妈妈的骄傲。但入学以后不久,妈妈发现小云的学习积极性大不如前,和妈妈交流越来越少,还经常和妈妈吵架。大人只要一张嘴,孩子就说知道了。小云在学校一天了,妈妈想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她也多半以“没什么”拒绝家长。更让妈妈苦恼的是,乖巧的孩子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那个妈妈眼中的乖女儿成了一个处处与她对着干的孩子。为了了解孩子,妈妈甚至采用了偷看日记、偷看手机短信等自己也认为不当的方式。小云的妈妈困惑地说“我全心全意为了她,一直希望她出人头地,我为她花了那么多钱,为她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呢?”案例中,妈妈与小云沟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 A、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
  • B、对子女期望过高,凡事替孩子做决定,忽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 C、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沟通不畅是普遍现象
  • D、家长缺乏沟通的技巧

正确答案:A,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