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问答题简述河流袭夺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河流袭夺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成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改道流入袭夺河,称改向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为断头河。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河道往往形成突然转弯,称为袭夺湾。断头河与被夺河之间,在河流发生袭夺之前原先是一条连通的河谷,河流袭夺后,他成为新水系的分水岭,但仍保存河谷状态,称为风口。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常见海岸侵蚀地貌及其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形成海岬,后者常凹入称为海湾。
2、在接踵而来的海浪反复作用下,沿着岩石的断裂带可以形成深切的沟谷,伸入海中的岩石可被侵蚀成海拱桥、海蚀柱。
3、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
4、海蚀崖的下部因拍岸浪及其夹带石块的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
5、海蚀洞穴发展后成为平行海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6、随着海蚀崖的后退,逐渐在其前方出现一个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7、若地壳发生抬升或海面下降,原有海蚀平台就变成海蚀阶地。

第2题:

简述洪流地貌的类型及特征?


正确答案: 洪流冲蚀地貌
(1)纹沟
坡面上的片状水流,由于坡面微小起伏,或石块、植物根系、草丛的阻碍,时而会合,时而分散,侵蚀坡面,形成细小沟槽——纹沟 
特点——没有沟缘线,沟底纵剖面线与坡面纵剖面线一致,耕犁后消失。
(2)细沟(Rill)
片流逐渐汇集成细小水流,侵蚀坡面,形成细沟。细沟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5m,深度约0.1-0.4m,长数米至数十米。细沟的沟底纵剖面线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
(3)切沟(Dissected valley)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切沟的宽度和深度均可达1-2m,长度可超过几十米。特点——沟底纵剖面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
(4)冲沟(Gully)
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而坡面线为一上凸的曲线,形成冲沟。
特点——沟头和沟壁都较陡,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公里~数十公里,深度达数十米~百米。沟头上方常有陷穴。
(5)坳谷(Clough)
坳谷是冲沟发展的衰老阶段。冲沟进一步发展,底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谷形宽浅,经常无水流,常开垦为耕地。
洪积地貌
(1)洪积扇——在冲沟沟口,洪流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洪积扇可以分为扇顶相(粗粒)、过渡相(较细粒)和边缘相(细粒)。
(2)洪积平原——在山前地带,若干洪积扇相互连接,形成范围广阔的微倾斜平原,称洪积平原。
(3)洪积阶地——洪积平原形成以后,若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使洪积平原受到切割,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称洪积阶地。

第3题:

岩溶地貌景观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岩类岩石地区,主要岩石有石灰岩该类岩石极易为水溶蚀,而形成特有的岩溶景观。特征是:山地高度不大,石峰林立或孤峰突起,而且造型奇特。

第4题:

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灰渣火山堆: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
(2)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
(3)基性熔岩盾: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
(4)次生火山堆: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
(5)复合火山堆: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
(6)破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
(7)火山塞: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
(8)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

第5题:

简述广西的地形地貌特征。


正确答案: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广西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山地多,平原少;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布,山水独秀。

第6题:

简述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正确答案: 热带岩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年均温度高于15°,岩溶作用强烈,热带地区的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都很发育。
温带季风气候区岩溶: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有明显的雨季。雨季降水集中,时间短,地表岩溶地貌不发育,地下溶洞较为发育。
温带干旱区岩溶:降水很少,地表岩溶作用微弱,几乎看不到现代岩溶地貌。
寒带和高山寒冷地区岩溶:气温极低,有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岩溶作用极缓慢,但仍有岩溶发育。

第7题:

雅丹地貌景观的形态特征与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雅丹地貌是在尚未固结成岩的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地貌。其形态特征表现为长长的沟槽陡坡地土墩相间分布。

第8题:

简述明渠均匀流的水力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明渠均匀流的水力特征:
(1)底坡线,水面线,总线头线三线平行,即ⅰ=J=JP
(2)水深h,过水断面面积A,断面平均流速及断面流速分布沿程不变。
明渠均匀流形成条件:
①流量恒定。
②必须是长直棱柱形渠道,糙率n不变。
③底坡ⅰ不变。

第9题:

简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

第10题:

简述滑坡形成的地貌?


正确答案: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称为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