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问答题简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从别人到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

第2题: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是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称为()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教育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道德评价能力


正确答案:D

第4题: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


答案:从纪律到自律 从效果到动机 从对人到对己 从片面到全面
解析:

第5题: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知
C.道德意志
D.道德评价能力

答案:A
解析:

第6题: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要求要培养初中学生“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发展高中生“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这说明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 )。

A.道德思维能力

B.道德意志能力

C.道德控制能力

D.道德体现能力


正确答案:A
思想品德课在传授学生道德知识、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以及道德抉择能力。思想品德课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意味着借助理性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景能进行道德推理,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实践道德活动。题干中“辨别是非”“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说明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第7题: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表现有(  )

A 、 道德评价水平的提高
B 、 道德体验的再现
C 、 道德概念的掌握
D 、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E 、 道德信念的形成

答案:C,D,E
解析:

第8题:

简述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强,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9题:

简述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案:错
解析:
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加深、身心得成熟,在舆论、别人的评价、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发展趋势(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第10题:

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  )。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

答案:A,B,C,D
解析:
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