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问答题试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在心理障碍中,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遗传占有重要地位。
2、其他生物学因素:除了遗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的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二)心理因素
1、早期经验:童年的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可以追溯到个体早期的经历,都源自于早期的矛盾和冲突。
2、人格特征:同样性质和强度的刺激,作用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身上,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其发病基础。
3、心理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它是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在儿童性格形成及心理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榜样等来实现的,其中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学校环境:一方面,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制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社会文化
4、生态环境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包括()。

A、生物因素

B、社会因素

C、群体因素

D、个体心理因素


参考答案:A

第2题: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第3题: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包括()。

A、躯体因素

B、金钱因素

C、社会因素

D、心理因素


答案:B

第4题:

简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因素。
1.社区环境。
2.社会风气。
3.传播媒介。

第5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

A.生理因素

B.家庭因素

C.学校因素

D.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


参考答案:ABCD

第6题:

生物遗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正确答案:
(√)。

第7题:

生理发育迟缓,会对婴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属于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

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同伴因素


参考答案:A

第8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综合因素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说明心理健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问题。
未能适应大学生活,没能掌握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律,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能力,是造成大一学生心理不良的重要原因;二、三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任务重、人际交往不佳与情感矛盾方面易表现出诸多问题,进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四年级大学生因面临就业,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倍感压力,由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受客观影响,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
②情绪控制能力较低,表现为情绪起伏较大,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牢骚不满较多;
③缺乏人际沟通能力,表现为人际交往的圈子窄,缺乏基本交往技巧,自我封闭与自傲或自卑心理过重;
④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兴趣,从而使自己面对学习压力丧失自信,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⑤社会适应能力差,表现为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等;
⑥家庭问题的影响,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陷,家庭经济困难、亲人患重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⑦缺少心理卫生知识,在心理困扰面前,学生由于缺少心理卫生知识,不知如何面对困难,有效地调整个人心态或寻求帮助,致使个人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第10题:

试述习得无助产生的原因及习得无助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1)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当觉得希望渺茫时就会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无助”。
(2)得无助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习。人们习得了他们对于避免厌恶的事件无能为力。其结果他们不能认识到以后的情景实际是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二是归因。人类的习得无助现象与不能控制的结果所作的归因有密切关系。如果把个体失败归因于缺乏足以应付环境的能力的话,很容易导致习得无助;如果个体把归因归于任务难度或努力等因素,则不会导致习得无助。
(3)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①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盲目的接受现状,接受事实给予的结果,而不去探寻问题的原因和过程;
②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不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调整自己状态的有效策略;
③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缺少应对的结果是让自己更多的承受现状,包括所赋予的压力;而且这种状态不断的继续产生破坏的效果和持续的作用。严重的可以成为个体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