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问答题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题目
问答题
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培养入学意识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做好入学准备,辅助弱势群体,是哪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功能定位。()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参考答案:D

第2题:

简述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答案:
解析: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第3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正确答案:
答: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其次,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现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最后,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4题:

入学期家庭教育应做好的学习准备包括()。

  • A、培养学习习惯
  • B、培养学习兴趣
  • C、培养自控力
  • D、培养注意力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如何正确使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


正确答案:按市教委有关文件规定,在民办初中招生入学工作中,不能对学生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面试或面谈,民办初中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确定入学名单。

第6题:

2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长春等19个大城市在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并在2015年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对于“择校热”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本是老生常谈,教育部门颁布的法令法规也是接二连三,然而,近年来受教育者放弃就近入学,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择校热”高温不退,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不由得发人深省。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来协同缓解。
  
  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义务教育应该强调标准化和均衡化,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因为民办教育发展了,就可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公共财政就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其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强教育供给。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职责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对于选择性、特殊性、多元化教育需求,应尽可能交给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英美等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其二,支持民办学校委托管理公办学校。政府可将少数薄弱的、社会声誉较低的公办学校,通过协议委托优质民办学校或民办教育集团承办,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以“民办公助”形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总量,满足部分家庭的择校需求。
  
  其三,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与鼓励措施。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民办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发展之路十分坎坷。一些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对民办学校讲“禁止”的多,讲“支持”的少。我们应该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因为公共财政不等于公办财政,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形式,向民办学校购买就读学位、教师培训、优质课程等服务。

第7题:

入学期家庭教育应做好的准备是()。

  • A、心理准备
  • B、学习准备
  • C、独立性准备
  • D、物质准备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如何做好教育部署训练?


正确答案: 1.制定训练计划
公司每个部门都要按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新进人员的不同情况安排常年性的训练计划。
2.训练课程安排的原则
学员参与,触动并启发他们,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提出问题,甚至把他身边的一些案例带来共同研讨。
3.训练讲师注意事项
准备充分的课程内容,了解学习者的背景,提高学员的注意力,检讨与改进。

第10题:

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正确答案: (1)培养入学意识
(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
(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